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东数西算”到底“算”什么?怎么“算”?

发布日期:2022-03-08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作者:杨勇  浏览次数:29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02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2021年5月,前述四部门正式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202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2021年5月,前述四部门正式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布局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启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构建国家算力网络体系。

2021年12月29日和2022年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先后发布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什么是“东数西算”?

“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孙伟介绍,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8个算力枢纽节点

按照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这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将作为我国算力网络的骨干连接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开展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之间的协同建设,并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支点,推动算力资源有序向西转移,促进解决东西部算力供需失衡问题。

八地节点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中定位并不相同。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4个节点要打造面向全国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定位于不断提升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夯实网络等基础保障,积极承接全国范围的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非实时算力需求。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4个节点要服务于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定位于进一步统筹好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的数据中心布局,实现大规模算力部署与土地、用能、水、电等资源的协调可持续,优化数据中心供给结构,扩展算力增长空间。

10个数据中心集群

10个集群分别是:位于内蒙古枢纽的和林格尔集群,贵州枢纽的贵安集群,甘肃枢纽的庆阳集群,宁夏枢纽的中卫集群,京津冀枢纽的张家口集群,长三角枢纽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粤港澳枢纽的韶关集群,成渝枢纽的天府集群、重庆集群。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强调,为坚决避免数据中心盲目发展,在当前起步阶段,10个数据中心集群划定了物理边界,并明确了绿色节能、上架率等发展目标。比如,集群内数据中心的平均上架率至少要达到65%以上,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要有显著提升。

“东数西算”将带动哪些产业链发展?

数据中心产业链既包括传统的土建工程,还涉及IT设备制造、信息通信、基础软件、绿色能源供给等,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通过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

截至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算力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加快推动算力建设,将有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数据中心、千兆入户、通信基站、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基建产业将迎来新的时代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李楠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