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科技兴农 » 正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候鸟”躬耕田野 铸造“中国饭碗”坚实底座

发布日期:2022-03-07  来源:陕西学习平台  作者:袁景智  浏览次数:14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2月23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持续多日的降雨终于停歇。2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科研人员完成当日工作返回驻地。记者 袁景智 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玉米材料田里,农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毛建昌与助手抢抓雨停间隙,观察、记录每一行玉米材料的生长状况,选收符合抗病要求的果穗,然后装入白色专用袋并贴上标签

2月23日,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持续多日的降雨终于停歇。

2月20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科研人员完成当日工作返回驻地。记者 袁景智 摄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玉米材料田里,农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毛建昌与助手抢抓雨停间隙,观察、记录每一行玉米材料的生长状况,选收符合抗病要求的果穗,然后装入白色专用袋并贴上标签。

2月23日,研究员毛建昌(右)与助手在收获玉米育种材料。记者 袁景智 摄

位于我国南端的海南岛有着不可替代的光热资源。借助其冬春季能够满足农作物周期生长繁殖的独特气候条件和生物资源,“南繁”已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

200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海南三亚建立育种基地,20多名专职科研人员、课题老师进驻,开展玉米、西瓜、西红柿和烟草等作物的品种繁育和加代工作。特别是在玉米新品种研发领域,科研人员通过海南和北方加代繁育,以季节换速度、以地点提效率、以种质创新为切入点,10多年来先后选育出50多个新品种。其中,历时8年之久选育出的陕单609,具有高产稳产、耐密植、抗旱、品质优良、产量潜力大和适应性广等特点,实现了陕西近年来玉米育种的新突破,成为陕西玉米主产区的主栽品种,促进了玉米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

2月20日,研究员毛建昌(右一)向种业企业代表介绍玉米材料田间抗病性情况。记者 袁景智 摄

2月20日,研究员毛建昌(左一)、副研究员吴权明(中)和张兴华对育种材料进行田间鉴评筛选。记者 袁景智 摄

1988年11月,入职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后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刚半年,25岁的吴权明便背着20公斤种子和行李,乘火车、搭汽车、坐轮船,经过7天6夜来到位于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三才镇散山村的育种基地。回忆起当时一路奔波的情形,他笑着说:“过去就不提了。现在条件好得很,来回飞机,种子走快递,省时省力。”

2月23日,高级农艺师杨金慧展示新选育的温热带血缘自交系玉米组配的新组合。记者 袁景智 摄

初见高级农艺师杨金慧,她头戴一顶烂了边的太阳帽从两米高的玉米试验田里钻出来,帽檐下一双黑眼睛闪闪发亮。2004年,杨金慧告别家人来到海南从事育种研究。每年冬季到来年春季,她都在南繁育种基地播种、套袋、授粉、收获、晾晒,然后将选好的种子打包运回陕西,再开始新一轮育种工作。海南和陕西两头跑,是这些年杨金慧的工作常态。杨金慧的丈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很多个春节,他们一家三口都分居三地。2022年10月,杨金慧就要退休了。搞了一辈子育种,她的心里有许多不舍。她打算回到陕西后在丈夫的试验田里继续工作,麦收后利用空闲土地开展玉米育种,继续发挥余热。

同样忙碌的还有薛吉全教授团队。依托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该团队选育出的玉米新品种陕单650连续创造了夏玉米亩产超800公斤、旱作春玉米亩产超1000公斤、灌溉春玉米亩产超1100公斤的纪录。目前,该品种已通过国家黄淮海审定,同时完成了2020—2021年国家西北、东北春玉米机收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年入选黄淮海夏玉米(机收)五大核心展示综合表现优良品种。

2月19日,副研究员张兴华在进行玉米新组合观察鉴评。记者 袁景智 摄

每年3月至4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加代培育的优异玉米材料,搭乘飞机越过琼州海峡,翻过秦岭,抵达陕西。随后经科研人员分析、筛选后,再分赴省内外试验基地进行种植试验。这背后,承载着众多“科技候鸟”的青春,饱含着他们默默耕耘的智慧和汗水。

2月23日,副研究员吴权明在晾晒玉米育种材料籽粒。记者 袁景智 摄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00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的数千名“科技候鸟”便会聚集到海南,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生产创造优异品种、攻克农业“芯片”、铸造“中国饭碗”坚实底座的使命和梦想,开展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适应性观察、种子鉴定评估、扩繁等科研活动。

2022年5月,60岁的毛建昌也要退休了。这是他在南繁育种基地的最后一个育种季。2018年毛建昌来到南繁育种基地开始组配基础材料,经过4年8代的努力,他和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抗锈病黄改系(玉米)材料。

“下一个育种季,组织会派年轻的同事来接替我。”站在玉米材料田埂上,毛建昌深情地说,“躬耕田野,实现禾下乘凉梦,是我们所有育种人的不懈追求。”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单位: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田欣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