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威海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翻开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米山镇党委组织委员蒋虹君的履历,大大小小的荣誉彰显了她投身基层一线,为乡镇发展的拼搏与奉献。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基层摸爬滚打11年,蒋虹君深入乡村,始终和群众站在一起,工作越干越起劲。“党员不仅要自己做得好,还要带领村民们一起把村子建设好。”在蒋虹君这样一批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米山镇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红火,村子美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党员先锋 用热爱与坚守驻扎在基层
“虎子,最近过得咋样啊?”农历除夕前一天,蒋虹君拎着米面等生活用品,来到米山镇米山村,看望村民刘占虎。虽然已不做扶贫专干,但蒋虹君仍和之前的帮扶群众紧密联系,逢年过节就带些东西到他们家中看看,和他们聊聊。
在蒋虹君心里,困难群众一直都是她的牵挂。
2011年,26岁的蒋虹君辞掉在深圳的高薪工作,抱着为家乡做点实事的念头回到文登,在米山镇政府从事基层服务工作。为了解困难群众的致贫原因、家庭收入、家庭人员等信息,蒋虹君挨家挨户上门和贫困群众“拉呱”。
深入贫困户宣传扶贫政策,鼓起他们脱贫的信心;针对性分析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做到精准帮扶;动态联络贫困户,将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怀揣着一名党员对基层工作的热爱,蒋虹君成为扶贫政策的“宣传员”、致贫原因的“分析员”、精准扶贫的“联络员”、贫困家庭的“服务员”。深入了解困难群众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成为蒋虹君的工作常态。
聊的时间久了,往贫困户家中跑的次数多了,全镇贫困户的基本信息都装在了蒋虹君脑子里。
米山镇东下庄村的宫本平家就是其中之一。宫本平的丈夫卧床多年,婆婆瘫痪在床不能自理。为照顾家人,宫本平不能外出工作,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她知道我们家情况后,就帮我联系爱心企业,为我找到一些在家里就能完成的手工活。”提到蒋虹君,宫本平满是感激。
坚守脱贫攻坚一线,蒋虹君将一名共产党员“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年均加班超过150天,无暇陪伴年幼的儿子;2017年突发性小脑梗死晕倒在工作岗位,住院期间仍心系扶贫工作,并拒绝调岗,提前出院和同事并肩作战。
在基层工作中,蒋虹君的心一直和困难群众相连。有的困难群众房屋漏雨、门窗破损,蒋虹君帮忙联系“靓居工程”进行维修,让群众住得安心;有的困难群众住院花费较高,她不厌其烦地来回“跑腿”,帮助申请扶贫基金进行补助……蒋虹君常说:“全镇441名困难群众都是我的亲人,我见不得他们过苦日子。”
党建引领 产业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眼下,漫步在米山镇,移步异景,昔日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4个村因为地处偏远,村里之前没有主打产业,经济发展一直不行。”蒋虹君回忆道,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残。
从事扶贫工作后,蒋虹君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怎么能让贫困村稳步脱贫?”脱贫攻坚,不能只等着政府部门的救济金,要想办法帮助贫困村“造血”,而产业项目就是最好的“造血器”。
“老百姓干什么能致富,我就研究什么。”蒋虹君说。鉴于贫困村实际,她看准生态旅游产业,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0万元,规划建设水上嬉沙乐园项目。为了节省制作标书的经费,非建筑专业出身的她熬夜学习、请教专业人士,最终用时3天、耗费成本费500元完成了专业标书,助力项目成功落地。
脱贫实践中,蒋虹君摸索创新镇级统筹、党建引领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的模式,促使米山镇高质量推进火龙果种植大棚、拓展训练基地等3个产业扶贫项目建成落地。蒋虹君还创新“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方式,通过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实现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年均增收6万余元。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在助推米山镇产业振兴后,2021年1月,刚担任米山镇党委组织委员的蒋虹君毅然接过米山镇换届办主任的“重担”。研判村情,详细制定换届计划,统筹资源调配……换届中,真正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干部选出来,建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
针对不稳定因素较多的村,蒋虹君带领包村干部进村调查研判、强化人才培育、严肃换届纪律、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将矛盾隐患化解于无形,让换届选举成为注入农村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契机。
如今,米山镇40个行政村,党组织凝聚力高、向心力强,村民们紧跟党走。曾经的贫困村里,不仅有产业项目稳定带动增收,还为村民提供了许多福利。南郑格村的幸福餐桌已经投入使用,为村内77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新发庄村、南崮头村的幸福餐桌也正在筹划中,赢得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就是我最大的期盼!”在威海市第十六次党代会召开之际,作为党代表,蒋虹君定下了自己未来工作的方向,继续扎根基层,带动更多人投身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
来源:威海日报
责任编辑:管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