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他加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默默耕耘;第二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创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业务体系,开创性地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服务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重大政策。十余年来,他努力坚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和“耳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海江的青春,体验青年环保人的艰辛与奋斗。
十余载岁月践行初心
做好本职开创县域考核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没有考虑过换专业。”刘海江本科、研究生阶段的专业都是生态学相关领域,自200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从事生态监测业务与科研工作。工作十余年,刘海江在自己的岗位努力奋斗,先后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二十余项。
刘海江工作照片
“监测工作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像种地一样,从年初的播种到年底的收获,过程是一环扣一环的。”刘海江将自己的工作比作农民种地,从年初的监测任务计划制定与下达、中间实施过程的数据质控、工作进展调度到年终的数据汇总分析,编制年度报告,工作程序基本固定。
这份监测业务看起来是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却是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刘海江负责的各类数据与分析报告为生态管理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监测工作之余,刘海江将时间用于开展研究性任务或调查分析、技术交流等,通过研究将监测问题科研化、科研成果业务化、业务发展标准化。
不要小看这“三化”,刘海江告诉记者:“对于监测,我们一直遵循的是科研和业务一定要紧密结合,不能形成两张‘皮’,业务中的问题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和出发点,科研的成果要转化到业务中去,推动业务发展,而监测业务必须用规范化的程序来保证数据的真实准确,为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
扎实的业务和技术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刘海江在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二年,便成为技术负责人,着手建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技术体系。
“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整个国土空间进行了功能的划定,其中一类就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指承担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的生态安全。基于此,刘海江在2009年下半年起开始创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直接用于转移支付资金奖惩调节。
在谈到考核评价技术体系时,刘海江非常自豪,“经过十多年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十次评估,累计实现对520个县转移支付资金的调节。仅2017年至2021年这五年间调节资金就达到了47亿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同时也推动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保护,据我们分析,2020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6%,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为93.1%,高出全国9.7个百分点;生态空间占比为88.5%,比全国水平高出10.6个百分点;目前10个国家公园、33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47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
足迹遍布天南海北
甘做“高光”时刻背后的支撑力量
在祖国疆域上,刘海江的足迹最北抵达中蒙边界,最南踏至海南,最西去过新疆,最东到达黑龙江。攀登过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进行采样。探险过云南人迹罕至的白马雪山,在冰川下湍急的河流中穿梭,在危险的独木桥上背着沉重的设备走过。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
森林凋落物收集工作照片
刘海江形容监测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他告诉记者,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和“耳朵”,一方面很多环境问题是通过日常监测来发现的,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是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来体现的,它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是非常基础的工作,也是那些生态环境重大科研成果与政策下面的地基,享受不到“高光”时刻。
除了没有“高光”时刻的荣耀,对于监测铁军来说,加班加点就是家常便饭。“现在生态环保工作日益得到重视,监测任务也是逐年加重,基本上加班加点常态化了。”刘海江向记者说道。
“科研,首先从态度上要认识到这是非常艰苦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淡泊名利。第二个就是真实,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包括过程结果都要真实,要实事求是。”这是刘海江面对科研工作的态度,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该有的态度。
刘海江曾先后获得国家级协会一等奖一项,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奖二等奖两项,荣获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生态环境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生态环境部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刘海江表示,在未来,他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张韵晨)
责任编辑:李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