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返乡创业大学生,到带动百人就业的“养猪倌”,再到“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福建省“三八红旗手”……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在福建省闽东地区乡村振兴路上,有这样一位“90后”,始终以自己的巾帼之力和巾帼之智,用心诠释着那抹最美的“巾帼红”,她就是福建省宁德市五姐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带弟。
缪带弟给猕猴桃果树授粉。
“我真心希望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每个人都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在缪带弟的创业路上,她有这样一个朴素的愿望。
缪带弟出生在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城郊乡际头村的一个自然村,家中有六姐弟,童年时期家里生活困难,全家靠父亲卖手艺勉强维持生活。在浓烈的故土情怀和带领父老乡亲发家致富的愿景影响下,自福建农林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后,她就回到家乡和姐姐们一起创业,养起了猪。
“咱们穷归穷,但是一定不能没志气,要自立自强,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缪带弟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直面创业路上的种种艰辛和挑战。
起初管理养殖场,由于人手不够,缪带弟总是一人包揽建猪栏、扛饲料、扫猪舍、人工配种等活儿。她给猪接生,母猪一窝可以产下十来头小猪仔,整个产程通常要好几个小时,一天可能有好几只猪要产崽。她每次都是马不停蹄地来回跑,常忙得腰都直不起,可她乐在其中。空闲时间,她利用所学专业,自创出干湿分离技术,探索出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她经营的养殖场也成为柘荣县第一家通过环保验收的养殖场。
从刚开始养殖12头生猪发展到现在养殖4400多头生猪,缪带弟的养殖场规模逐步扩大,养殖场里时常出现30多头母猪“排队”产仔的情况,缪带弟一家人全当“产婆”也忙不过来。在城郊乡政府的帮助下,养殖场实行“日工资+绩效制”的激励措施,吸纳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务工,既解决了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又实现了贫困户就业增收。仅2017年,在养殖场务工的乡亲们领走的工资就达110万元。
际头村村民张兴堂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其妻子和大儿子患有疾病,家庭收入单一,日子过得十分拮据。2016年,缪带弟伸出援手,安排张兴堂夫妻在养殖场工作,不但为他们支付每月8000元的工资,还为其免费提供住房,大大缓解了张兴堂的生活压力。目前,张兴堂家的生活有了明显改观,家庭年收入达到10万元,张兴堂还用存款做起了小本买卖。
近年来,缪带弟还承包了际头村2000多亩荒山进行综合开发,聘请专业团队对荒山进行功能划分,并针对当地气候特点对牡丹石榴和突尼斯软籽石榴等水果进行抗寒、抗晒、抗冻等试验。通过将农业生态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缪带弟一直在打造拥有独特气质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目前,缪带弟的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已成规模,形成了“一栏猪、一池花、一片林、五大园”的发展格局,实现了一产带三产的成效,际头村也逐渐发展成为柘荣县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责任编辑:鲁建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