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政策法规 » 理论与实践 » 正文

耕地问题要算明白账

发布日期:2022-01-0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浏览次数:7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如果单算经济账,耕地的非农化利用收益的确比农业用途高,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都比农业用地“吃香”。地方政府如果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既有前期的土地收入,又有持续的税收,还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但是,14亿多中国人离不开粮食,耕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在耕地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不能只算局部账,不算全局账;

如果单算经济账,耕地的非农化利用收益的确比农业用途高,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都比农业用地“吃香”。地方政府如果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既有前期的土地收入,又有持续的税收,还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但是,14亿多中国人离不开粮食,耕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因此,在耕地问题上,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不能只算局部账,不算全局账;不能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

要正确和全面认识我国耕地现状。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1.4亩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成。且一年三熟的耕地仅占15%,近半耕地仅一年一熟;耕地质量本底不高,中低产田面积较大,近半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近年来,耕地布局持续北移,光热水搭配更好的南方耕地占比下降,北粮南运趋势明显。加之后备耕地资源有限,短期内补充耕地难度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国土“三调”数据显示,全国耕地19.18亿亩,已逼近18亿亩耕地红线;10年间耕地减少1.13亿亩,与“二调”相比,年均减少面积在扩大。近年来,宝贵的耕地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唐僧肉”,一些地方违规占用耕地植树造绿、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变用途,严重冲击耕地保护红线。由此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农田就是农田,不能挪作他用。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应当明确,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菜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非农建设不得“未批先建”,那些违法侵占的,必须“完璧归赵”。对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的,经依法批准,应落实补划任务。

农田须是良田,不能以次充好。打好耕地保护组合拳,要守住数量和质量“双红线”。提高耕地质量更有必要性和现实针对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有力抓手。在实施中,要注意提高建设水平,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耕地不是任人觊觎的“唐僧肉”,而是全国人民的“大熊猫”,要给耕地保护增加“护身符”,给非法占用戴上“紧箍咒”。

责任编辑:孟文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