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窗口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出生率的持续走低,致使进入生产体系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缺口加大,持续走高的劳动成本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机器人将肩负起补充劳动力的重要任务。一是机器人可作为新的劳动力进入制造业。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电子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工业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成为制造业新的劳动力;二是目前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本仅为人工的23%,意味着使用工业机器人将大幅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机器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机器替换人工的经济性已经显现,从中长期来看机器人行业市场潜力较大。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面临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产品低端化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智能机器人演进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技术突破机遇期来临,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加快机器人自主创新步伐。《规划》明确,到2025年,一批机器人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取得突破,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零部件性能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贯通创新链为重点、完善产业创新体系。针对基础性研究,各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推动机器人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数字科学等进行跨学科融合创新,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针对工程化研发,积极探索“揭榜挂帅”“链长制”等创新组织形式,鼓励和支持用户企业参与机器人前沿、共性技术的工程化研发,科学统筹优势资源,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针对平台化支撑,发挥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打造一批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平台。
以产业基础再造为抓手,提升产业链整体水平。集中力量补短板,实现“点”上突破。实施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突破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智能传感器、智能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零部件“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链创新资源整合,增强“链”上韧性。鼓励国内机器人本体企业与核心零部件企业、用户企业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合、整合,共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高端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的创新研发、验证和产业化应用。加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面”上竞争力。实施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加快丰富机器人产品种类,提升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以“机器人+”应用为牵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明确,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进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开发。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深耕行业应用、拓展新兴应用、做强特色应用。机器人企业可根据产品优势不同确定未来产品转型方向——在汽车、电子、机械、仓储物流、智能家居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着力开发和推广机器人新产品,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智慧生活。在矿山、农业、电力、应急救援、医疗康复等初步应用和潜在需求比较旺盛的领域,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空间。在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形成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在工业机器人方面,重点研制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焊接机器人,面向半导体行业的真空(洁净)机器人,面向汽车零部件等领域的协作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方面,重点研制果园除草、精准植保、采摘收获等农业机器人,采掘、巡检等矿业机器人,手术、护理等医疗康复机器人,以及包括讲解导引、配送在内的公共服务机器人等。
来源: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