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急切、最盼望的食品安全问题,今年6月,福建省莆田市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绿色防控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多举措 提升监管成效
近年来,农村地区仍存在部分散户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问题。莆田市农业农村局以三年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加强种植养殖生产主体、散户的培训力度,引导种植户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科学消毒、兽用处方药、休药期以及兽药不良反应报告等管理制度,提高种植户安全意识,督促行业自律,稳步推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
为让监管更有针对性,莆田市还组织对辖区种养大户、专业村散户进行全面调查摸底。以乡镇为单位摸清11个品种生产基地的面积、产量、病虫害发生、用药习惯、农产品上市等基本情况,建立重点治理品种生产主体、种植大户和专业散户监管名录库,作为巡查抽检和指导培训的重点对象,做到花名册、责任书、承诺书等一一对应。
莆田市结合本地气候、生态等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现状,调整优化种植区域布局,指导农户采用绿色技术模式;倡导“三棵菜”科学种植模式,规模化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一枚蛋”“一只鸡”“两头畜”养殖方式转变,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截至目前,共创建53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提升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标准生产的能力和水平。
严把关 创新数字监管
以食用农产品追溯为抓手,强化信息赋能。莆田市充分发挥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农药兽药饲料电子购销台账,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溯源管理。贯彻落实农药产品二维码标注制度,推进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制度,将“三棵菜”“一枚蛋”“一只鸡”“两头畜”等重点品种生产主体全部纳入福建省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监管,推动莆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视化监管平台应用。加大线上巡查力度,督促及时上传追溯信息,做到上市前全部赋码出证、凭证销售。今年以来,莆田全市已有972家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纳入平台,赋码19251批次。
同时,还建立了散户目录库,方便散户开具合格证,便于日常巡查。对于冒名开具、虚假合格的,将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失信“黑名单”,进一步强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管理。
农畜产品上市的高峰期,也是莆田市开展季节性、针对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的高峰期。乡镇牢牢守住产地准出关,对上市重点产品实行快检速测,结果合格准许上市。如果是快检中发现的问题,跟进实施监督抽查,如果是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将追根溯源、严厉查处,杜绝农药残留超标的农畜产品流入市场,切实做到从源头进行把关,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目前莆田全市共定量检测抽样数1708批次,合格率高达99.94%。
严管控 筑牢安全底线
近日,莆田市以检验检测为抓手,严格落实监督抽查工作机制,针对生猪养殖,提高巡查检查频次。重点检查“生产、用药、销售”三项记录执行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监督抽检兽药饲料质量,强化养殖环节自配饲料监管。落实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制度,严查禁限用农药非法流入养殖、屠宰环节等违法行为。
对于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必须做到“零容忍”。莆田市农业农村局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打联动”、督查督办和联合执法行刑衔接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生猪私屠滥宰、注水及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杜绝有案不查、“零办案”和“以罚代刑”现象。加强生产记录专项执法检查,加大相关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推进多办案、办大案。同时,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督促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做好与市场准入的有效衔接,实现农产品合格上市,提高农产品的认可度。
建制度 压实安全责任
今年以来,莆田市积极开展“农业质量安全”宣传工作。以党史学习教育、“三下乡”、党员志愿服务等为契机,在农兽药经营门店、种植养殖基地、村务公开栏等广泛张贴禁限用药物清单、明白纸、科学用药海报等宣传资料。向群众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进村入企。截至目前,已发放宣传材料854份,印发科学用药明白纸462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共治氛围。
莆田市以“属地负责、统筹结合、因地制宜”原则,稳步建立起一支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队伍,夯实了网格化监管体系,逐步解决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最后一公里”问题。
此外,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莆田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市场监管局、公检法等8部门联合成立市级专项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周密部署、突出重点、拧绳聚力,将监管合力最大化,坚决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落空,扎实推进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稳步开展。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