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摘苹果的时节,走进一些苹果园,会看到姿态灵活的采摘机器人穿梭其中。一台机器人可以采用并联结构搭载多个机械臂,0.2秒内就能识别1平方米范围内的苹果,识别准确率达93%以上;每只“采摘手”7到8秒便可完成一个苹果从采摘到收集的系列动作,采收率达80%。这个摘苹果效率全国第一的机器人,来自山东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悟牛”下乡,只是青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山东青岛,不论是高校团队研发的机械设备,还是扎根农村茁壮生长的科技企业,或是成群结队下乡给予农民科学指导的科技特派员,都身体力行地描绘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尚书旗团队研发的履带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可适应涝灾后作物收获环境
科研驱动,机械化让农活更轻松
2021年的秋收时节赶上了阴雨连绵的天气,秋收与往年相比增加了不少难度。就在农民望着泥泞不堪的庄稼地一筹莫展时,位于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镇的玉米地里,一辆橡胶履带式联合收获机“行走”在泥泞的农田里。随着它的行进,成熟的玉米纷纷掉落进收获机,农民不需要下地,真正实现了“坐等”丰收。
这台收获机由青岛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尚书旗团队研发制造,已成为青岛市农田作业的普遍选择。事实上,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尚书旗便将目光瞄准了花生播种和收获的机械研发这块“硬骨头”。
农业机械化不是新鲜概念,但在所有作物里,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作物一直是机械化的难题:它们长在土里,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通过机械化进行收获。从这个角度来说,播种与收获两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花生产业的发展。
30年来,尚书旗带领团队陆续攻克了以花生为代表的根茎类作物的播种机、收获机的研发,并主持完成了“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尚书旗团队拥有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现代种业生产装备两大现代农业生产装备研发核心优势,同时拓展出了果园机械化生产装备、芝麻机械化生产装备、中药材机械化生产装备等延伸特色装备。
“现在,青岛地区的小麦、玉米、花生、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的耕地、播种、除草、灌溉、喷药、施肥、收获等全流程都可以实现机械化,青岛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0%。”尚书旗说,“机械化大幅提升了耕种效率,一天收割上百亩玉米已经不是问题;同时也使‘看天吃饭’的农活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天气的束缚,为农民收获提供更多保障。”
作为“全国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青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农机化发展的前列。这背后,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孜孜不倦地贡献了科研助力,让乡村振兴工作走得更快、更顺畅。
尚书旗团队研发的大型宽幅花生联合作业装备
企业担当,让农业活动更新迭代
如果说来自高校的科研力量是科技推动农业变革的“前驱”,那么青岛科技企业的攻关就是推动农业更新迭代的发展引擎。
悟牛常务副总房克介绍,他们研发的苹果采摘机器人搭载着基于神经网络学习模式的机器视觉系统,在国内和澳洲进行了多年采摘训练,根据南北半球时令不同,每年采摘两季,积累了大量数据,可以综合实现农药喷洒、割草、运输、采摘及实时数据采集等全程无人化作业。
“包括育苗、施肥、人工等环节在内,目前山东地区每斤苹果的生产成本约为1.2元;而机器人的使用,可以使苹果综合生产成本降低至每斤8毛钱。”房克说。目前,这台设备已经在上海首家盒马村、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地交付应用,为科技助力农业发展输出了“青岛方案”。
增产增收是农业活动永恒的追求,也是青岛金妈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瞄准的服务方向。金妈妈负责人周玉忠介绍,该公司近十年来累计投入约7000万元科研经费,不断推动瓜果类作物砧木新品种的研发,带动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相关作物的增产增收。
“瓜果类作物通常选择大棚种植,这种方式虽不受气候限制,但种植专业化程度高,容易产生连作障碍,导致作物对灾害、病虫的抵抗力下降,吸收养分能力下降,连年种植必然产生减产现象。”周玉忠介绍,“在不改变大棚种植方式的前提下,通过嫁接移植砧木的方式借力外部根茎,可以有效提高瓜果作物的养分吸收能力,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与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金妈妈不断对砧木品种进行更新和选育,有效提升了黄瓜、西瓜等作物的抗病能力,实现了每年约20%的增产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的市场价格波动,金妈妈还研究出各类能调节产量的砧木品种,让各类作物的“高产期”与“高价期”重合,进一步提高了农民收入。
金妈妈刚获得了青岛市科技惠民专项100万元的经费支持。2020年,青岛市共组织实施生物育种、畜禽安全高效养殖、智慧农业与机械装备等方向农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9项,支持经费近千万元。
授人以渔,把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青岛农业大学果树学教授刘成连、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崔荣宗等专家来到青岛西海岸新区,就在田间地头,为“樱桃之乡”上沟村的村民现场讲述了樱桃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
在青岛,这样的“聚会”常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日益壮大,他们出人出钱又出力,深入到各个乡村,发挥着在各自领域的专业技能,把科学种地的知识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农民,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创造了更多新模式。
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元江从2011年至今一直是科技特派员。他潜心研究小麦新品种选育工作已有30年。侯元江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青岛农科院等国内重点院校合作,先后开展了太空育种、重离子束辐照育种等小麦育种方式。现在,侯元江已经在山东省平度市建成了10万亩以小麦良种为主的种业生产基地,并依托山东省青丰种子有限公司带动,引进了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设立了总面积10万亩的种子繁育核心区、小麦良种研发中心、小麦良种加工中心、作物育种繁育示范展示中心和社会化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更多通路。
此外,青岛市实施的“互联网+科技特派员”行动,更是充分利用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远程诊断等方式,让特派员们远程提供技术指导、信息共享等科技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以互联网手段推进科技下乡。
除了“润物细无声”地提供常态化服务,在突发极端天气对农业活动造成影响时,科技特派员队伍也总是冲在抗灾的最前线。2020年上半年,平度市、莱西市等地突遭冰雹灾害,部分村庄的果蔬大棚、农作物遭受损失。青岛市科学技术局第一时间引导科技特派员们赶赴山头村、涌泉村等受灾贫困村,开展科技指导,提供农资救助,减少农民损失。
在此次救灾活动中,科技特派员各尽所能,累计提供了42万棵甘薯苗、3.2万棵草莓苗、1900棵苹果树、300公斤花生种子,有效降低了农民因极端天气灾害产生的损失。
截至2020年底,青岛市科技特派员队伍已有近1000人,在多个乡村都有他们落地转化科技成果、指导培训农民、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的身影。
科技下乡辐射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提升了特色产业规模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来源:青岛日报
作者单位:青岛日报社
责任编辑: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