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科技兴农 » 正文

山东烟台: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山塂薄地长出黄金蜜薯

发布日期:2021-10-17  来源:烟台学习平台  作者:苗春雷 通讯员 苏佳明  浏览次数:42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金秋时节,在山东烟台招远市齐山镇西肇甲沟村,“三面环山,丘陵起伏,浇水不便,地力不强”的40亩山塂薄地迎来地瓜大丰收。“平均亩产5000斤,商品率超过80%!”山东烟台招远市新天地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国军指着一筐筐地瓜说,“薯块大小均匀、表皮光滑、薯肉橘红,作为烤薯原料,堪称完美。”从“不够本儿”的废地到致富的“聚宝盆儿”,这“变废为宝

金秋时节,在山东烟台招远市齐山镇西肇甲沟村,“三面环山,丘陵起伏,浇水不便,地力不强”的40亩山塂薄地迎来地瓜大丰收。

“平均亩产5000斤,商品率超过80%!”山东烟台招远市新天地粮油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国军指着一筐筐地瓜说,“薯块大小均匀、表皮光滑、薯肉橘红,作为烤薯原料,堪称完美。”

从“不够本儿”的废地到致富的“聚宝盆儿”,这“变废为宝”的奇迹,背后是农业科技的创新力量,是双脚沾泥的为农情怀,更是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时间回到今年4月。按照山东省烟台市农业农村系统的统一安排,烟台市农科院积极开展“双脚沾满泥土 深化为农情怀”包村大走访大调研活动,高质量做好服务“三农”工作。

如何推动大走访大调研走深走实?如何推动包村粮食播种面积增、单产增、总量增?如何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来?作为山东省烟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4月和5月,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领导班子成员多次带队赴齐山镇对接包保村,实地调研6个包保村需要解决的生产问题和村产业现状,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

一行农科人走遍田间地头,认真解剖“麻雀”,在纵横田垄间锻造优良作风。

眼睛向下,双脚沾泥。在西肇甲沟村,山坡上的一块沙土地引起大家注意。“土壤贫瘠,漏水漏肥,只能长些春玉米和花生。”村党支部书记李兴宝摇着头说。

可在农业专家眼中,这是块宝地:土壤疏松,易于块根膨大,正好适合地瓜生长。

很快,一份调研报告就摆在面前,其中着重对西肇甲沟村东的40亩低效山塂土地提出协调建议。经协商,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给予种苗补贴,由招远市新天地粮油专业合作社将该村200亩低产山塂薄地承包,进行统一耕种。

2021年春,山东烟台招远市新天地粮油专业合作社刨除原有老龄果树、清除原有作物秸秆与杂草等,进行了可耕地机械化改造,种植了160亩玉米、40亩“烟薯25”地瓜。

“本来对这块地没抱什么希望,只要能收回成本就行。”姚国军当时并没信心。

农业专家却要在这里攀登科学高峰。在生长季节,山东省烟台市农科院研究员辛国胜为这块地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方案,首先选择抗旱耐瘠、产量高、品质好、市场广的“烟薯25”地瓜品种;选择“平栽覆膜+滴灌”的栽培技术,有效提高了商品薯率;在施肥技术上采用平衡施肥技术,重施有机肥和钾肥。

在辛国胜三天两头的田间指导中,姚国军受益匪浅。如今,这块地上的160亩玉米长势很好,预测亩产1200斤左右,今年可实现亩收入1600元左右,但远不及40亩“烟薯25”地瓜的种植收益。姚国军后悔地直摇头:“地瓜种少了,明年必须扩大种植。”(烟台日报社记者 苗春雷 通讯员 苏佳明)

责任编辑:王硕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