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酿造白酒、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投运……经过多年培植,湖北省一批人工智能“根技术”正就地开花结果。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一棵“技术树”,击败人类棋手的人工智能程序只是“树冠”,为整棵树提供滋养、使其不断升级的,则是围绕基础软硬件的人工智能“根技术”。
2020年9月,科技部批复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这极大地带动了武汉优势产业领域的人工智能根技术研发及应用。湖北省科技厅正谋划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库和创新产品库,加快部署人工智能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支持试验区建设,以技术攻关力促创新。
机器人学会8年老师傅的酿酒技术
安装红外成像设备的机器人,一字排开站在酒甑旁。当感知到酒甑温度开始变化,酒醅下已有蒸汽但还未冒出时,它们迅速而均匀地将酒醅铺撒在酒甑里,再将甑盖盖好进行蒸馏……这一幕,发生在湖北省某酒厂的酿酒车间,机器人身上印有的字样,清晰地显示这是“武汉造”。
“生香靠发酵,提香靠蒸馏。”这句话在酿酒圈耳熟能详。上甑,作为白酒酿造过程的核心工序,直接决定了白酒的出酒率和质量。工人们要在酒精蒸汽冒出之前,将酒醅撒上。这一工序的作业区温度超过50℃,劳动强度大、所需技能高、作业环境较差,通常5—8年的老师傅才能满足“轻、松、匀、薄、散、准”的工艺要求。而这款上甑机器人,8小时就能达到8年老师傅的水平。
“‘互联网+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为各行业带来新机遇。”基于生产流程大数据互联环境,由湖北省某智能机器研发公司设计的智能工匠机器人诞生。
这款机器人将“匠人”的手法和技艺转化成动作数据库和工艺数据库,严格遵循传统工艺、模仿人工作业,进行定制化结构设计和算法规划。同时,集成大量的外部传感器,所有数据传送至云服务器,进行云计算和深度学习。它仿佛具有工匠一样的“眼睛”“大脑”和“手脚”,能“自我感知”“自动进化”和“主动优化”。
现今,该公司已成为湖北省最大的机器人制造厂商之一,能进行高空断接线、电力水冲洗的带电作业机器人、在车间自由行走的搬运机器人等,都在公司的研发、制造清单中。
一批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建成使用
2021年5月31日,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建成投运,成为全国首个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依托该算力基础设施,武汉全面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以电子地图制作为例,遥感卫星数据上传后,主要由人工进行纠错,从而提升精度。未来,通过算法,人工智能可以又快又好升级地理信息,卫星能更快地发现自然灾害苗头,及时预警。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在升级武汉优势产业,加快开展二期预研,争取能尽快匹配,为更多企业服务。下一步,将基于计算中心构筑创新生态,打造人工智能公共算力服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应用创新孵化、产业聚合发展平台。
在武汉,虹信5G智慧工厂、武钢有限智能车间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车间和智慧工厂陆续建成使用。与此同时,湖北省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多家企业签署了共建智能芯片技术创新中心合作框架协议,启动了联合开发半浮栅存储器工艺、代码型闪存神经元器件、忆阻器类脑计算架构、人脸识别加速芯片的研发工作。
湖北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领头雁”城市,要着力夯实创新平台支撑,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布局“补短板建长板”创新链,从技术、人才、平台等多个维度推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在该厅主导下成立的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湖北省内有73家人工智能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这将有力整合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界和科技界力量,促进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和交流,引领和助推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傅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