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5点左右,山东潍坊寿光市的农产品物流园里已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总重1万余吨的蔬菜瓜果,被一辆辆大卡车运往国内30多个省份的200多个大中城市。
山东以占全国1%的淡水和6%的耕地,贡献了12%的水果和13%的蔬菜产量,这里有闻名世界的“蔬菜产业硅谷”寿光,还有利用“农光互补”新概念发展绿色大棚的新泰……2020年山东省蔬菜总产量8434.7万吨,多年稳居全国第一,“菜篮子”里的生意为乡村振兴打造出了“齐鲁样板”。
科技强才能品牌响。近年来,山东寿光、新泰等地利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从蔬菜瓜果的标准化生产、品牌塑造,到新品种研发、市场流通多个维度,树立“智慧农业”风向标,让山东省的农业大树不断生长出新的枝丫。
智慧化成“中国蔬菜之乡”新标签
黄色番茄、三色水果椒、拇指黄瓜……在山东潍坊寿光市的蔬菜小镇里,上百种利用科技研发培植出来的新果蔬琳琅满目。
寿光,这个山东省普通的县级市,只有110万人口、2000多平方公里,却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这里共有23.46万个大棚,蔬菜年产值约110亿元,每年蔬菜交易量超过900万吨。
约30年前,全国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三元朱村诞生。光阴流转,寿光从最初的把土坯温室大棚发扬光大,逐渐到引领数字化大棚种植先进技术发展。今天,许多操作可以用手机远程遥控,一间大棚就像是一个自动化工厂,为“寿光模式”注入新内涵。
2019年起,5G、AI等数字技术“走进”寿光蔬菜小镇大大小小的日光温室大棚。蔬菜小镇20余万座日光温室每一颗果实的全周期生长数据,都被“记录”在云端。
云平台针对每一类蔬菜瓜果都实现建模分析,形成标准化的日常管理模式。温室大棚内的各项环境指标实现自动监测,缺水自动浇水、缺肥自动施肥,为农作物提供最优生长环境。同时,全流程可视、可追溯,农民用一部手机就能管理整片大棚,在提升产值的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寿光蔬菜小镇种植出世界各地的优良品种。同时,新农业发展模式创造就业岗位2100余个,带动300个村庄、500多家合作社、5万余户农民提升种植技术、优化蔬菜品质,年收入高达50多亿元。
目前,寿光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70%。寿光还不断把蔬菜的标准、技术推向全国,形成了种苗、日常种植、技术标准等全产业链和社会化服务。
“农光互补”扮靓昔日采煤沉陷区
眼下正值换苗季,记者走进山东泰安新泰市翟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光伏蔬菜大棚,技术人员王镜芝正在整理新一季刚栽种上去的五彩椒幼苗。他介绍,这种五彩椒每斤能卖13元,一年挣2万,经济效益非常好。
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土地,昔日曾是一片采煤塌陷地。经过几十年的采矿作业,新泰市2/3的耕地出现了大面积沉降,这些区域农民房屋受损严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近些年,新泰市沉陷区的居民实现整体搬迁,但农民土地流转后空出来的一大片地土层很薄,土壤肥沃程度也不够,无法用作工业建设和重度农垦。如何实现沉陷“无人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变废为宝,一度成为棘手的问题。
2017年,新泰市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在棚上架设200万千瓦光伏板,棚下进行了土壤改良,重点打造水培和无土栽培等轻质化农业种植。
5G宏站+微站、“云+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NB-IoT设备、VR超高清全景摄像头,各式新式技术在种植过程中得到应用。
农光一体化的蔬果种植,也给新泰老百姓带来了全新的盈利模式。过去,靠挖煤发电,越挖越陷;如今,靠晒太阳发电,不用再啃土地了。扛了大半辈子锄头的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后,还能根据意愿租赁大棚搞种植,赚取第二份收入。
“通过这种新的治理模式,示范园农业总收入已超过1.5亿元,直接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在现代化大棚的示范辐射带动下,间接帮助8000余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平均年增收近一倍,年平均收入达6万元。”新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贾夫军表示。
小种子推动农业大发展,小菜苗托起农民致富梦。通过“农光互补”,新泰市大大小小被土地沉陷困扰的乡镇,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型升级,采煤沉陷地真正由“穷包袱”摇身变成取之不竭的“聚宝盆”。
责任编辑:傅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