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程序
attacker
定义:试图渗透系统或绕过系统的安全策略,以获取信息、修改信息以及破坏目标网络或系统功能的程序。
学科:计算机科学技术_信息安全_系统安全分析与漏洞挖掘
相关名词:计算机安全 恶意软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攻击程序是不法分子设计或利用的,专门恶意突破他方系统防线的计算机程序。运用攻击程序的目的,是窃取或篡改他方的信息,甚至瘫痪他方的整个网络或系统。
攻击程序一般不是被动地等待触发,而是主动地“试图”发起攻击。它的核心目标主要是:窃取敏感数据,如窃取用户凭证、银行账户、个人隐私、商业机密等;篡改数据内容,如篡改网站页面、伪造交易记录、植入虚假信息等;干扰或中断正常服务,如发起拒绝服务(DoS/DDoS)攻击使网站或服务无法访问,损坏系统文件导致系统崩溃,或通过勒索软件加密文件使其无法使用。
攻击程序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
1.病毒/蠕虫/木马,这些经典的恶意软件中,很多都具备攻击程序的特性,用于传播、窃密或破坏。
2.漏洞利用工具包,部署在恶意网站上,自动检测访问者的浏览器或插件漏洞并发动攻击。
3.远程访问木马,允许攻击者像操作自己电脑一样,远程完全控制受感染的机器。
4.密码破解工具,通过暴力破解或字典攻击,尝试获取用户密码。
5.网络扫描/嗅探工具,当被恶意使用时,用于发现网络结构、开放端口、系统弱点或窃听网络通信。
6.僵尸网络控制端,攻击者使用这类程序管理大量受感染的计算机(俗称“肉鸡”),发起大规模DDoS攻击或发送垃圾邮件。
7.勒索软件,通过加密用户文件来勒索赎金,直接破坏数据的可用性。
对抗攻击程序的威胁是一场持续的、动态的博弈,需要采取多层次、纵深化的策略。提高用户识别钓鱼邮件、恶意链接和可疑附件的能力,是阻止攻击程序进入系统的首要防线。保持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安全软件的最新状态,是防御已知漏洞利用的基础。要使用防火墙、入侵防御系统(IPS)、高质量的反病毒/反恶意软件解决方案,并确保其规则库和引擎持续更新。要实施强密码策略、多因素认证,并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限制程序和用户的权限。要将网络划分为不同安全区域,限制攻击程序在内部网络中的横向移动。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