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科技名词|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发布日期:2025-04-24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浏览次数:1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凝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factor定义:一组参与凝血过程的血浆蛋白质(除因子Ⅳ钙离子外)。主要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因子Ⅱ(凝血酶原)、因子Ⅲ(组织因子)、因子Ⅳ(Ca2+)、因子Ⅴ(促凝血球蛋白原)、因子Ⅶ(促凝血酶原激酶原)、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因子Ⅸ(抗血友病球蛋白B)、因子Ⅹ(自体凝血酶原C)、因子Ⅺ(抗血友病球蛋

凝血因子

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定义:一组参与凝血过程的血浆蛋白质(除因子Ⅳ钙离子外)。主要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Ⅰ(纤维蛋白原)、因子Ⅱ(凝血酶原)、因子Ⅲ(组织因子)、因子Ⅳ(Ca2+)、因子Ⅴ(促凝血球蛋白原)、因子Ⅶ(促凝血酶原激酶原)、因子Ⅷ(抗血友病球蛋白A)、因子Ⅸ(抗血友病球蛋白B)、因子Ⅹ(自体凝血酶原C)、因子Ⅺ(抗血友病球蛋白C)、因子Ⅻ(表面因子)和因子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共12种。凝血过程还需要其他蛋白质辅助凝血因子参与。

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_氨基酸_肽与蛋白质_蛋白质_功能性蛋白质

相关名词:酶原 靶点 血友病 抗凝

凝血因子Ⅷ分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凝血因子是一组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关键蛋白质和离子,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通过复杂的级联反应相互作用,凝血因子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网,最终形成纤维蛋白凝块,实现止血功能。

19世纪末,科学家开始意识到血液凝固涉及多种物质相互作用。1890年,保罗·摩拉维茨首次提出凝血四因子理论(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钙离子和组织因子),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按发现顺序用罗马数字对凝血因子进行系统命名,从Ⅰ到ⅩⅢ,但后续研究发现部分因子(如Ⅵ为活化Ⅴ因子)实为重复或非独立成分,故取消Ⅵ的编号,并将Ⅳ定为钙离子(非蛋白质)。20世纪30年代,发现Ⅱ(凝血酶原)、Ⅶ、Ⅸ、Ⅹ因子的合成依赖维生素K,这一特性成为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作用靶点。1984年,首个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获批,显著降低血友病A患者因输血感染病毒的风险。自2010年起,通过聚乙二醇修饰技术开发的长效重组凝血因子Ⅶa在血友病治疗领域取得突破,其半衰期延长特性使患者注射频率显著降低。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在血友病B(Ⅸ因子缺乏)中实现长期表达,部分临床试验已进入Ⅲ期阶段。

凝血因子是血液凝固的核心执行者,其精确调控既防止出血,又避免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表达异常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也是现代止血与抗凝治疗的关键靶点。凝血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涉及止血治疗、替代治疗及特定疾病的处理。在止血治疗方面,含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复合物,用于快速逆转华法林抗凝(如颅内出血)。在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的替代治疗方面,以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为例,采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和血浆源性因子Ⅷ浓缩物作为药物。在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方面,由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含Ⅱ、Ⅶ、Ⅸ和Ⅹ因子)。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需基于病因和实验室检查,针对性选择替代或辅助治疗,同时平衡疗效与血栓风险。精准的剂量调整和监测是确保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

责任编辑:张鹏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