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荫伟(左)指导农户挑选油茶苗。邱烜 摄
记者采访到邓荫伟时,是在他荣获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的第9天。此前约了他几次都未果,记者便挑了个雨天前往,没想到他依然忙碌。“两个小时可以了吗?我待会儿还得去林科所帮农户挑选油茶苗。”刚见面,邓荫伟就匆匆说道。
采访时间虽短,但足够开启对话。“这雨下得好。春风送暖、细雨润物,很适合种植油茶。”邓荫伟望着办公室窗外的细雨说。然后,他低头看了一眼脚上的解放鞋和沾有泥点子的裤腿,略带歉意地说:“这身打扮见你,显得有点不尊重。”
“为什么我的裤腿沾有泥点?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记者化用艾青的诗句打趣后,气氛随之轻松起来,“这可是有情怀的泥点,充满了桂北的乡土气息。”
1977年,邓荫伟从广西林业学校(现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自此,桂北的田间地头便成了他广阔的实验室,农民脱贫致富中的难题便成了他的研究课题。2004年,邓荫伟被调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了一名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尽管身份发生了转变,但他对科研的执着丝毫未减。他以田间地头为教室,以良种丰产为教材,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泥腿子高材生”。
48年来,邓荫伟始终将个人的科研理想与国家的“三农梦”结合起来,用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让大批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他的研究成果让广西乃至全国的数百万农户受益,为社会创造效益达34.46亿元。
油茶是一种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潜力。但传统栽培的油茶产果量低,农户很难依靠种植油茶来增加收入。为此,邓荫伟潜心攻关多年,成功研发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技术。2010年至2013年,邓荫伟带队跑遍广西主要油茶产区,在农民家门口开展“试验林+现场培训”,鼓励农民发展油茶产业。
如今,桂北地区已建立油茶良种丰产栽培示范林1000多亩和辐射推广林10万多亩,示范林比同类林提高产量3倍左右,为广西油茶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提供了较好的样板。
“如何让百姓少累一点,多赚一点”是邓荫伟最常思考的问题。他持续探索产学研结合路径,指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中探索致富新路。
邓荫伟与广西林科院专家徐振国合作,在桂平矿区废墟地打造麻竹种植基地,仅用3年便完成了3000多亩废墟地的生态修复。如今,麻竹种植基地年产值达600多万元,每年带动当地100多名农民就业。此外,他还自筹经费研发金花茶繁殖技术,累计为地方创收超1亿元。
2018年,邓荫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农技培训班上讲课,介绍油茶种植和管护技术。课后,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六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申凯向他求助:“我们村2016年种植的油茶,起初长势良好,但近期却出现大面积枯黄现象。乡亲们急得团团转,却找不出原因。”
根据描述,邓荫伟判断是天牛虫害,让申凯回去查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几天后,邓荫伟不放心,就直接赶赴贵港。到现场一看,果然是天牛虫害,而且已经蔓延了3亩油茶地。他当即带领村民们去购药杀虫。
没过多久,受害茶树逐渐返青,第三年便顺利挂果,此后年年丰产。“当时我都差点放弃了,多亏邓教授带了技术来。”种植户覃品初感激地说,“2023年至2024年,我家里的油茶园年均产量达到1.5万斤。”
2023年春,邓荫伟在桂林市阳朔县普益乡勇村油茶基地调研时发现,村民设置的种植坑点过密,他立刻指导村民调整坑距,并传授油茶种植管理技术。过了一段时间,油茶进入关键生长期,需要施肥,但村民手里却没有钱。邓荫伟了解情况之后,便自掏腰包拿出2万元为村民购买肥料。村党总支书记徐海源感慨道:“这真是雪中送炭!邓教授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像这种急群众之所急的事,邓荫伟一直都在做。这些年来,他奔波于实验室和林地之间,到田间地头念好“科研经”、为广大农民念准“致富经”、为学生成长成才念足“奉献经”。
采访未满两个小时,农户接连给他打了3次电话催促。记者便跟着他赶往林科所,一路继续采访。到了现场,只见他在细雨中手把手教农户选苗,裤腿被溅满泥水也浑然不觉。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感叹:这就是“以实干践初心”的生动诠释!
责任编辑:王鹏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