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带动近万人就业!新疆三个非遗工坊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发布日期:2025-04-22  来源:石榴云  作者:贾春霞  浏览次数:3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4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民族乐器:都塔尔奏响就业增收新乐章”、和田地区和田市的“艾德莱斯绸:用绚丽色彩让丝路生花”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土陶烧制:烈火中的火热传承”3个案例入选。“这三个案例入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传统技艺守正创新、就业增收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

4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的“民族乐器:都塔尔奏响就业增收新乐章”、和田地区和田市的“艾德莱斯绸:用绚丽色彩让丝路生花”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土陶烧制:烈火中的火热传承”3个案例入选。

“这三个案例入选并非偶然,其背后是传统技艺守正创新、就业增收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延伸综合推动的结果。三个案例鲜明的文化特色、创新的发展模式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典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罗静说。

新和县加依村是民族乐器制作特色村,素有“新疆民间手工乐器制作第一村”美誉,主要生产都塔尔、萨塔尔、艾捷克等十余种乐器,乐器制作技艺传承已有300余年。2020年,该村设立嘉音手工乐器制作非遗工坊,以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为核心,通过构建“农户+合作社+工坊+村委会”的协同模式,将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转化为产业动能。

“目前,非遗工坊已开办非遗技能培训班6次,培训各类人员700余人,有效解决了技艺传承的人才断层问题。”阿克苏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管理科(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负责人李文兵说。如今,非遗工坊已累计带动全村254名劳动力从事手工乐器制作,吸纳就业164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以上。合作社年销售产值达到1800万元,市场份额占全疆手工乐器制作的70%,印证了非遗资源向经济资源的有效转化。

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非遗工坊的实践,则体现了非遗传承中沉浸式体验的创新价值。2023年5月成立的这个非遗工坊,通过设立土陶技艺馆,将选土、塑形、烧制等工艺环节转化为可参与的文旅项目,让传统技艺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实现活态传承。这种“非遗+体验”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文化认同,更通过商业运营带动就业增收,促进土陶制品从生活器具向文化创意产品升级。

在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织染非遗工坊,手工艺人在展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来源:陈思思提供)

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织染非遗工坊的入选,则彰显了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生命力。该工坊通过扶持老手工艺人、举办培训班、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等方式,确保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得以延续。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手工艺人勇于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艾德莱斯绸的设计中,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推动非遗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非遗+旅游”模式,让艾德莱斯绸焕发新的生机,真正实现了“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变。

“吉亚丽人非遗工坊以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为核心,构建了艾德莱斯绸‘传统文化体验+现代产品设计’的旅游观光模式,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购买产品。”和田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玛买尔娅木·热米扎说,通过非遗工坊的展示和生产活动,不仅让游客和当地群众深入了解了艾德莱斯绸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还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目前,新疆非遗工坊建设已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全疆100多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印证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非遗工坊犹如文化火种,既照亮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之路,又点燃了各族群众增收的希望之光,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疆样本”。

责任编辑:杨凡 林莺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