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人文历史 » 正文

唐代“存茶罐”长啥样?

发布日期:2025-04-10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浏览次数:10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文物名称: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年代:唐尺寸: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当你还在用密封罐存茶时大唐顶级玩家早已玩转“黑科技”今天,带你认识唐代储茶神器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01唐代顶流工艺 把银器整出3D刺绣效果这银笼子堪称唐代“存茶罐”天花板纯银打底+鎏金特效笼身镂空雕满立体球路纹比蕾丝还精致银笼子的盖为穹顶形盖


文物名称: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年代:唐

尺寸:通高17.8厘米,足高2.4厘米,重654克

收藏单位:法门寺博物馆

当你还在用密封罐存茶时

大唐顶级玩家

早已玩转“黑科技”

今天,带你认识唐代储茶神器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01

唐代顶流工艺 把银器整出3D刺绣效果

这银笼子堪称

唐代“存茶罐”天花板

纯银打底+鎏金特效

笼身镂空雕满立体球路纹

比蕾丝还精致

银笼子的盖为穹顶形

盖面15只鸿雁环绕钮座盘旋

腹壁3圈,共24只鸿雁均展翅翱翔

主打一个“仙气飘飘”

羽翼纹理细若游丝

竟以坚硬金属演绎出

“雁阵惊寒”的动态诗意

口沿莲瓣纹与团花纹上下辉映

四足则铸成倒“品”字形花瓣

既有佛国莲台的庄重

又有胡风团花的灵动

是粟特工艺与中原审美的完美合璧

这么精致的“存茶罐”从何而来?

笼底錾刻铭文“桂管臣李杆进”

诉说着它从岭南桂管(今桂林)

跋涉至长安的进贡之旅

02

茶笼里的黑科技 低温慢烘拿捏茶香

银笼子这么美

难道只是个华而不实的摆设?

那你可就低估了唐人的匠心

它可是唐代茶饼“保鲜神器”

唐代茶饼以蒸青法制成

易受潮变质

用银笼悬于高处,可通风防潮

饮茶前如果茶饼返潮

可置于炭火上低温慢焙

银质导热均匀

球路纹镂空设计利于热对流

驱散水汽的同时

又能锁住茶香

暗含“低温慢焙”原理

更妙的是焙茶时热气蒸腾

笼身飞鸿在水雾中若隐若现

羽翼似随风而动

茶香渐浓间恍见雁阵掠过长空

简直是一场视觉、嗅觉的双重盛宴

美得像艺术品

用起来却很硬核

这样的“存茶罐”谁能不爱

03

地宫开箱! 唐代茶饮的“极致美学”

1987年,法门寺地宫现世

10余件唐僖宗御用茶具

包含从碾茶到喝茶全流程装备

堪称“舌尖上的大唐”

其中,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

用于贮茶与烘焙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

鎏金团花银碢(tuó)轴的组合

负责碾茶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和鎏金团花银碢(tuó)轴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掌管调味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银则、长柄银勺、银火箸用来辅助

银则:精准控制茶粉用量

长柄银勺:搅拌、调制茶汤

银火箸:夹取炭火调节炉温

从左到右依次为银则、长柄银勺、银火箸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

承托汤华

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碗,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每件器物都指向唐人

“天人合一”的饮茶哲学

从炭火微红到茶汤浮雪

这些器具承载的

不仅是唐代制茶技艺的结晶

更是将日常饮食淬炼为艺术的匠心

当银笼中的茶饼经炭火唤醒

升腾的何止是缕缕茗香

更是海纳百川的大唐气象

是丝绸之路上技艺与文明的千年回响

制片人|毕磊

文案|孙煜祁

视觉|汪泽源

审校|左中明 肖大贵

统筹|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法门寺博物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国家文物局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位中阁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