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科技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科学家用新技术实现胚胎发育谱系追踪

发布日期:2025-03-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晋浩天  浏览次数:11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如果把胚胎发育比作一场生命发展的“超级工程”,细胞分化便是其中最精妙的“施工蓝图”。如何读懂这张决定细胞成长的“图纸”?北京大学何爱彬团队给出了全新答案——他们通过开发全新技术,绘制胚胎发育表观遗传谱系“导航图”,首次在单细胞层面解析了小鼠从受精卵到囊胚阶段的全景组蛋白修饰动态,精准锁定控制细胞“成长分岔”的关键分子路标。相关成果于日

如果把胚胎发育比作一场生命发展的“超级工程”,细胞分化便是其中最精妙的“施工蓝图”。如何读懂这张决定细胞成长的“图纸”?北京大学何爱彬团队给出了全新答案——他们通过开发全新技术,绘制胚胎发育表观遗传谱系“导航图”,首次在单细胞层面解析了小鼠从受精卵到囊胚阶段的全景组蛋白修饰动态,精准锁定控制细胞“成长分岔”的关键分子路标。相关成果于日前以《基因组覆盖的单细胞组蛋白修饰实现胚胎谱系追踪》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胚胎发育如同精密的“分子交响乐”,表观遗传调控在其中扮演指挥家的角色。然而,是什么在幕后操控细胞的发展?传统技术仅能通过少量细胞或单一维度捕捉片段化信息,如同“盲人摸象”,难以揭示细胞命运决定的全局规律。何爱彬团队开发的TACIT和CoTACIT技术,突破了单细胞表观组学检测的技术瓶颈和极限,首次实现了全基因组覆盖、多组蛋白修饰的并行分析,将单细胞检测灵敏度提升近50倍,仅需20个细胞即可完成高精度检测。

“这项技术像一台‘分子显微镜’,不仅能看清每个细胞的表观特征,还能动态追踪它们如何‘分工协作’。”何爱彬告诉记者,通过分析3749个胚胎细胞中6种组蛋白修饰的动态变化,团队构建了从受精卵到囊胚阶段的“发育表观谱系树”,首次全景呈现了胚胎发育中染色质状态的时空演变规律。

何爱彬表示,该研究不仅为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新视角,更为医学领域带来深远影响。研究团队研发的新技术与理论框架,未来可应用于胚胎质量评估,人工诱导全能干细胞新方案,及癌症早期筛查和个性化治疗等。

何爱彬实验室长期深耕单细胞表观组学技术,此前开发的itChIP、CoBATCH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发育生物学和疾病研究。“生命的奥秘远未穷尽,但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让我们更进一步。”何爱彬表示,团队将继续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国创造力”。(记者晋浩天)

责任编辑:魏敏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