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以“甜蜜”小切口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3-03-24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11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创作手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纪实短视频《俺这地瓜 不甜不要钱》,讲述了山东省夏津县后赵庄村依靠种植蜜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后赵庄村在连续三任国网夏津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在10个机井通电台区、168眼井水的滋润下,漫天黄沙的黄河故道,变成了年交易量过亿元的“金”土地,形成了蜜薯种植、加工、售卖产业链。蜜薯带火了后赵


创作手记: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纪实短视频《俺这地瓜 不甜不要钱》,讲述了山东省夏津县后赵庄村依靠种植蜜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后赵庄村在连续三任国网夏津县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在10个机井通电台区、168眼井水的滋润下,漫天黄沙的黄河故道,变成了年交易量过亿元的“金”土地,形成了蜜薯种植、加工、售卖产业链。

蜜薯带火了后赵,“后赵”牌蜜薯也成了享誉全国的金字招牌。如何表现这个关于蜜薯、关于致富、关于乡村振兴的故事呢?我们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让观众易于接受,在观看时身心愉悦。

驻村第一书记为后赵庄进行配电网改造、变压器增容、村内线路扩容;帮助破解政府、部门、行业与土地赔偿等多重难关,将配电箱装到蜜薯育秧大棚、蜜薯种植地头,解决长期以来靠担水、发电育秧灌溉的难题;瞄准蜜薯深加工、蜜薯售卖和线上交易项目,建成蜜薯交易市场和蜜薯深加工企业,帮助青年开展网络直播带货和各种网上平台售卖,党员服务队借助专业优势参与到项目中,确保后赵庄真脱贫、真增收……每一件事都很真实很感人,可是,我们不想平铺直叙,而是更想从观众感受入手,用写实又唯美的画面,将蜜薯的“甜”贯穿始终。

《俺这地瓜 不甜不要钱》从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历经13个月的时间。从采访驻村第一书记、村委会干部到全节点拍摄蜜薯的生长、管理、储藏、交易、加工和售卖,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在策划阶段,聚焦蜜薯的育秧和生长的难点,抓住群众用电的焦点,融入村民的生活和梦想,我们与支部书记、加工企业深入协调,确保主线和视角不走偏,保证了公司、群众、加工企业配合默契。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蜜薯生长、加工等节气节点,提前联系对接,加强沟通交流,寻找致富带头典型案例,共采访21个蜜薯从业人员,同时,克服雨雪天气,冒严寒、战低温拍摄蜜薯收获、储藏场景,力争呈现最真实、最接地气又最美的画面。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期越关键,剪辑、制作、包装是提升整部短片质量的重中之重。我们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回顾帮扶历程,融合直播带货热点,融入地域特色风情,深入采集和补充素材,反复推敲打磨,历经13次修改,最终成就了这部“甜蜜”的作品——《俺这地瓜 不甜不要钱》。这份“甜蜜”,属于蜜薯,属于后赵庄,属于驻村帮扶,更属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受益的当地村民。

俺这地瓜 不甜不要钱(视频)

评委点评:

本片以红薯为视角,一句“俺这地瓜,不甜不要钱”,把人带进了夏津后赵红薯的致富奥秘之中。短片紧紧抓住红薯从生长到市场的这一周期主线条,不仅记录了红薯的生长到收获的历程,同时时刻捕捉夏津人为红薯事业的奋斗瞬间,真实记录了夏津人利用红薯创造幸福生活的精彩影像。红薯种植、生产与销售是叙事内容的“前景”,用电改革穿插其中,是贴近故事中心的“中景”,真实感人的人物采访引出故事的中心主旨——山东夏津的乡村振兴新成效,叙事逻辑完整,层层递进,“干货”满满。作品呈现了一幅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画卷。从视频内容角度而言,该作品巧妙运用镜头语言,为观众展示了红薯的“前世今生”,系列特写镜头将各类红薯制品的香甜诱人拍摄得细致精准。

主编:裴珍珍 黄宝峰

统筹策划:锦林

编辑整理:郭蓉蓉 武菲

海报设计:姚玮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