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自然与地理 » 正文

物种故事 | 蒙古桑黄:桑黄家族新成员

发布日期:2023-02-19  来源:菌物学报  浏览次数:9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日,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团队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发现桑黄孔菌属一个新种,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种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成员,并且形成独立的分支,被命名为蒙古桑黄(Sanghuangporus mongolicus T. Bau)。该种主要识别特征:子实体多年生,半圆形,边缘薄;菌丝系统二体型;担孢子呈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壁厚,长4.2~5μm,直径为2.

近日,吉林农业大学图力古尔教授团队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发现桑黄孔菌属一个新种,根据形态学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种为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成员,并且形成独立的分支,被命名为蒙古桑黄(Sanghuangporus mongolicus T. Bau)。该种主要识别特征:子实体多年生,半圆形,边缘薄;菌丝系统二体型;担孢子呈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壁厚,长4.2~5μm,直径为2.7~3.5μm。

蒙古桑黄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地区,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生于刺榆活立木上。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已报道的皮氏桑黄、约翰逊桑黄、杨树桑黄、栎生桑黄与蒙古桑黄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也存在不同之处——皮氏桑黄的子实体呈瘤状至倒三角形,菌孔数量为每毫米2~5个;约翰逊桑黄和杨树桑黄子实体边缘钝,此外前者属于北美物种,后者仅生于杨属植物上;栎生桑黄则生于栎属植物上。

蒙古桑黄是桑黄孔菌属第19个成员,其药理活性目前尚不明确,有待后续研究。此次新种发现说明,我国桑黄属真菌物种资源相当丰富,不同桑黄物种的药理活性或存在不同,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

(资料来源:农业农村部北方食用菌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责任编辑:宋晰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