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小麦专家周正富:让老百姓吃出营养、吃出健康

发布日期:2023-02-11  来源:大河报  作者:黄婷 刘瑞朝  浏览次数:159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周正富(左一)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实验设备调试和检测农历腊月二十九,黄河北岸,麦苗青青,平川开阔,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神农种业实验室内,实验室科研骨干、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周正富,并没有踏上回家的旅途。小麦基础研究、品种改良……到了年底,还有许多事等着他处理。神农种业实验室是河南省第二家省实验室,聚焦种业安全,通过科技创新,保障

周正富(左一)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实验设备调试和检测

农历腊月二十九,黄河北岸,麦苗青青,平川开阔,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的神农种业实验室内,实验室科研骨干、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周正富,并没有踏上回家的旅途。小麦基础研究、品种改良……到了年底,还有许多事等着他处理。

神农种业实验室是河南省第二家省实验室,聚焦种业安全,通过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也是周正富和他的团队所要努力的方向,所要达到的目标。他说,通过不断地攻坚克难,掌握核心技术,为老百姓打造一个营养的、健康的、高质量的饭碗。

梦想——培育一流小麦品种,生产出一流的小麦

袁隆平的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如今,虽然斯人已逝,但两个梦想基本实现了。

1月2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新乡市原阳县神农种实验室内,作为神农种业实验室科研骨干、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周正富副研究员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梦想。

“我的梦想,也是我们团队的梦想,培育一流的品种,撒满中原大地,生产出一流的小麦,加工出一流的制品。”

这是他在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第12个年头。2011年,博士生毕业的他,并没有选择回到老家安徽发展,而是从华中农业大学来到了中原大地。用他的话来说,河南的舞台大,在这儿能干大事儿。

周正富说,河南的麦播面积常年稳定在8500亩左右。这里是大国粮仓,肩负着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于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是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小麦和水稻,是我国两大粮食作物,但小麦的蛋白含量高于水稻。高蛋白含量,也赋予了小麦良好的加工特性。这些年来,他一直从事以蛋白品质改良为主导的小麦品种改良的工作。

“我是在上个兔年过来的,正好12年。”周正富说,他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舞台,在这里获得了成长,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以后会继续为小麦品种的改良攻坚克难。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周正富主要从事小麦品质性状关键基因挖掘、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研究。目前已参与培育出小麦新品种21个,累计种植面积超1亿亩。“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基因又是种子的芯片,我们要做的,便是把重大基因抓在自己的手里面。”他说。

成果——育成48个小麦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3.5亿亩

黄河北岸,土地平旷,横风滑过,小麦青青,昭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2023年春节假期,周正富还要继续坚守在育种研究的一线。在和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他讲得最多的词是团队。在他看来,小麦育种研究已经从单兵作战发展到了团队作战的阶段。

他所在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丰产优质小麦育种创新团队,成立于1985年,已有将近40年的历史。2012年,团队被认定为“丰产优质小麦育种创新团队”,是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和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依托团队。

周正富介绍说,团队创建了一套系统较完整、独具特色的优质专用小麦育种体系,育成48个小麦新品种,其中国审品种16个,豫麦13、豫麦47、郑麦366、郑麦004、郑麦101、郑麦379、郑麦369等相继成为河南乃至黄淮麦区小麦主导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3.5亿亩,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团队有科研人员27人,其中博士9人,另有8名研究生,共有35人。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华中农大的,有浙江大学的,有华南农大的,有西北农林的,有四川农大的,有河南农大的。他说,很大一部分人本身是河南籍的,他们学有所成,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想回到河南从事小麦育种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这是他们的初心所系。

小麦育种是一个产业链。他说,涉及很多基础研究,有遗传育种、植保、栽培、加工、示范等,这都需要人才。这样的兵团式作战,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育种成果的孕育和快速转化。

使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让老百姓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让他们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来。”周正富说,这也是他们做小麦育种的信念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对于这句话,周正富有自己的解读。仅让老百姓的饭碗里盛满粮食就行了吗?他认为,应该是营养的、健康的、高质量的饭碗。怎样把这个高质量的饭碗端到老百姓的手里?这就需要科研人员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种子又是农业的芯片。而他们所做的工作,便是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让小麦的品质变得更好。“科技创新手段,让小麦蛋白品质更好,让做出来的面包更美味,让面条吃起来更有劲。”周正富说,小麦的产量更高,品质更营养健康,生产出的制品更一流,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后,更能满足中国人的味蕾和多样化的需求。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是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大科技举措;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是河南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部署。

根据规划,神农种业实验室,整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等机构科技资源,将建设世界先进的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平台、农业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品种选育平台。(大河报·豫视频记者黄婷 刘瑞朝)

责任编辑:牛中振 吕进

总平台审核编辑:刘思远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