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45个“博士农场”荟聚北京平谷

发布日期:2023-01-13  来源:​北京学习平台  作者:朱松梅  浏览次数:188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瞄准农业高科技,北京市平谷区已经建成45个“博士农场”,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来到平谷当起“农场主理人”,不到一年时间,就引进了优质旱稻、荞麦等种质资源600余份。博士农场资料图。“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通科研成果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机制,邀农业高科技人才来到田间地头。”平谷区副区长李子腾告诉记者,与上述机制相比,博士农

瞄准农业高科技,北京市平谷区已经建成45个“博士农场”,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来到平谷当起“农场主理人”,不到一年时间,就引进了优质旱稻、荞麦等种质资源600余份。

博士农场资料图。

“多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通科研成果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科技小院、科技特派员等机制,邀农业高科技人才来到田间地头。”平谷区副区长李子腾告诉记者,与上述机制相比,博士农场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和尝试,“更侧重于支持科研人员、农业学子‘拎包’创业,成为农业创新创业的主体和未来的农业企业家。”

2022年4月,平谷区启动了博士农场创建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在住房、交通、人才引进等6大方面,为农场量身定制了人才政策服务包,并在土地流转、创建经费等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在空间保障上,平谷区盘活闲置资源,建设了36个博士农场办公室和18个科技工作者驿站,为创建人打造职、住、研、会等一体的工作场景。平谷还从区农业农村局遴选了45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博士农场“小秘书”,提供项目进度跟进、问题及需求反馈等“一对一”服务。

截至目前,平谷的14个乡镇已创建博士农场45个,占地总面积达4550亩,吸引了11位院士和175位博士来当“农场主理人”。农场各有特色,涵盖了种质资源创新、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果品提质增效、林下经济等多个方向,引进优质旱稻、荞麦、鲜食玉米、中药材、叶类蔬菜、食用菌等种质资源600余份。

平谷不但要让博士们愿意来、留得住,还要把他们手里的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变成农民手里增收致富的技能和产品。眼下,农户通过土地流转、项目用工、分红等形式,已经开始逐步实现增收致富,提高了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就拿刘家店镇的一家博士农场来说,主攻大桃提质增效。”李子腾说了一个细节:每年春夏,桃农的很多精力都要花在“套袋”上,哪怕是熟练工,一天最多只能套1500个袋子。“这家农场使用了一种套袋枪,打一枪就能为果子套上膜,省工省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熊儿寨乡博士农场通过建设百余亩山地苹果数字化标准管理示范园,建立了数字化、机械化、标准化果园管理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体系,实现节省人工20%,果品提质丰产,每亩增收8000元。北台头村的鲜食玉米博士农场,在集体土地上种植了200亩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实现两茬种植,并创建了“棒台头”品牌,年总产值达到75万元。

2023年,平谷区将进一步推动博士农场的高质量发展。为博士农场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分享经验,嫁接彼此的成果,规模化健康发展。同时,平谷还将帮助创建主体与金融机构、销售端、投资端等对接,引导博士农场走向市场,成长为优秀的农业科技创新企业。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么咏仪 王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