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自然与地理 » 正文

熊紫春:“以虫为媒”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发布日期:2022-12-2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姚春华  浏览次数:166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熊紫春在野外带孩子们做活动 姚春华供图长尾天蚕蛾 叶峥嵘 摄黄猄蚁 叶峥嵘 摄网翅蜻 叶峥嵘 摄熊紫春向孩子们讲解昆虫知识 姚春华供图虫子是我们儿时的玩伴,但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呢?熊紫春是名“玩虫子”的“90后”,8年间,他“以虫为媒”,把许多昆虫爱好者和游客吸引至自己的家乡。他不仅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还被央视关注。他坦言

熊紫春在野外带孩子们做活动 姚春华供图

长尾天蚕蛾 叶峥嵘 摄

黄猄蚁 叶峥嵘 摄

网翅蜻 叶峥嵘 摄

熊紫春向孩子们讲解昆虫知识 姚春华供图

虫子是我们儿时的玩伴,但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呢?

熊紫春是名“玩虫子”的“90后”,8年间,他“以虫为媒”,把许多昆虫爱好者和游客吸引至自己的家乡。他不仅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还被央视关注。他坦言:“收集标本,刚开始是因为喜欢、爱好。到了后期,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科普工具,作为生物多样性展示的媒介。”

大学生返乡“玩虫子”

1990年,熊紫春出生于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漫湾镇水坝头村。学习之余他会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上山抓虫、下河摸鱼。在这里,他享受了一个美妙而纯真的童年,也是从那时开始,他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埋藏心底的热爱。但信息闭塞的家乡没有书籍可供查阅,学校里的自然课也以物理、化学类知识为主,他没有条件接触到更多与昆虫有关的知识,只能听村里的老人们讲一些本地昆虫的民间俗称与基本习性。很多时候,熊紫春都是一个人伏在树林里默默观察,然后把对昆虫的发现写在日记和作文里。

有一次,熊紫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不认识的昆虫身上爬满了小虫子在前进,当时的他理解为“这些小虫子是大昆虫的宝宝”。直至2009年,他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才解开疑惑,幼时发现的那只不知名的昆虫是犀金龟,而小虫子是蛛形纲的螨虫,它们趴在犀金龟的身上是为了“搭便车”。

在大学里,除理论学习外,熊紫春还参与了许多校外实习,学会了有目标地在野外采集昆虫和制作标本。大学里的专业性学习为熊紫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意识到,小时候听村里老人口耳相传的很多昆虫知识是错误的,而对这些知识的科普是个很有必要的工作。

2013年,熊紫春大学毕业。作为村里的第二个大学生,他没有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大城市发展,而是选择回到老家做昆虫调查类工作。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村民的质疑,村里人都觉得他做不成什么事,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说:“读那么多书有啥用,看看你阿华哥(熊紫春小名),读了大学还不是回家抓‘滚屎虫’。”面对“四面楚歌”的环境,熊紫春心心念念的是老家的留守娃。他说:“乡亲们不理解我,我能接受,但我担心我真的会成为村里的反面教材,害怕孩子们真的相信读书无用。”

为证明自己不是反面教材,熊紫春立志要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家乡,为家乡作出贡献。

他开始利用专业知识,向村里的孩子科普昆虫知识,带他们去野外采集,教孩子们认识身边的物种。孩子们逐渐认识常见昆虫,看到鞘翅目昆虫时再也不会只说“滚屎虫”。

家乡独特的生态环境给熊紫春的昆虫多样性调查带来了广阔天地。每年,他超过半年时间都在野外。他喜欢这份野外调查工作并且乐此不疲。“去深山发现虫子,就像见到多年未见的异地恋人。”用熊紫春的话说,“跟虫子在一起感到很平静”。

打造乡村博物馆

熊紫春始终致力昆虫的发现、采集与科普工作。在他看来,采集到某个罕见的特定种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有时需要在山上勘察数天才能有所收获。野外条件艰苦,睡帐篷、睡车里,被蚂蟥咬上几口,已是家常便饭。常年奔波在外,风餐露宿,有时还难免遇到一些极端危险的情况。

有次野外采集,熊紫春和团队要捕捉的目标昆虫在悬崖下方,他们在那里蹲守时,突然听到背后传来“轰隆”的响声,转过头看居然是山崖上风化的石头滚落下来。霎时间,仿佛整座山都要土崩瓦解。求生的本能让他们疯狂逃跑,最终躲过一劫。失魂落魄的熊紫春回到宿舍后开始反思,是否要放弃采集昆虫调查。毕竟,生命是如此脆弱。但第二天一觉醒来,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带上工具、继续上山。对昆虫和自然的热爱让熊紫春战胜了这一刻的胆怯。他说:“有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是不容易的,我又继续干下去了。”

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熊紫春的“乡村博物馆”建设有了眉目。

熊紫春有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昆虫科普视频的习惯。他的视频很简单,没有语音解说,也没有字幕,一开始关注的人寥寥无几。一次,他以游客身份浏览视频时,看到一个关于叶䗛的短视频,播放量达几百万,很多人在评论区问“这到底是什么物种”“有没有毒”“为什么长得像一片叶子”等问题,但评论区却没有相应的专业解答。于是,熊紫春就认真评论解释了叶䗛的分类、生活习性以及外貌问题。令他吃惊的是,这个回复居然得到了几千人的点赞,还引来几百人关注他的账号,希望他能帮忙解答关于昆虫的奇怪问题。

“这次经历让我十分感动,我突然意识到可以用自己所学帮助更多人。于是产生了做科普短视频的想法。”熊紫春解释道,“通过科普视频,我可以向喜欢自然的公众尤其是孩子解答专业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帮小朋友养成科学求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帮助他们在喜欢的领域不断探索,有所成就。”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熊紫春认为很有必要把本地调查结果直观呈现出来。于是,他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水坝头村乡村博物馆”并持续打造科普研学路线、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熊紫春坚持用短视频科普昆虫知识,收获了大批“粉丝”,吸引外地人来村旅游。

熊紫春说:“村民看到我的视频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他们慢慢理解并肯定了我所学的专业知识,也相信我能为家乡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助力乡村发展

近年来,陆续有昆虫研究者来到水坝头村进行科学考察。每每这时,熊紫春就会组织村里的孩子们与他们交流。“慢慢地,看到曾经有点自卑、胆小的孩子们有了自信,还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我觉得我已经成功了。”熊紫春说。

2021年,熊紫春成为中国科学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的观测员,他的工作比以前更加忙碌。他还把村里博物馆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带到了生物多样性大会上。

今年3月,熊紫春受到央视关注。他说:“收集标本,刚开始是因为喜欢、爱好。后期,我更倾向于把它作为科普工具,是生物多样性展示的媒介。”他希望,以乡村博物馆让水坝头村转变滥用农药化肥的生产方式。他说:“我以生物多样性为切入口进行环保意识的宣传。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老乡们能够意识到绿色发展是可以为自己带来实质性收益的。”

如今,熊紫春与各大高校和研究院所合作在期刊上发表文章,记录昆虫中国新记录种1个、云南新记录种1个、临沧地区新记录种13个。截至目前,他对临沧本地的昆虫已经收集3000多种,做成标本记录保存的有1000多种。

现在,熊紫春规划的“绿色游学路线”,专门供专家、学者、学生,还有自然爱好者来水坝头村参观考察。他说:“我会继续做我喜欢的昆虫调查分类工作,做好昆虫科普,尽我所能,给家乡带来更多正面影响和帮助。”

“如果能做成一件事情,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即使我这一代做不出太大的成绩,还会有村里的孩子们继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熊紫春感慨地说。

谈及未来,熊紫春表示,他会更加注重科普教育,建设乡村科普基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他想尽其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沛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