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三农之家 » 会员资讯 » 正文

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三融合”让山林采药实践课有趣又有用

发布日期:2022-11-16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浏览次数:314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编者按: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座校园都有她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每日一校”带您走进校园,了解院校专业,欣赏校园美景,一睹师生风采,倾听莘莘学子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在山林间上一堂有趣又生动的“实验课”。“这是海州常山,鲜红的宿存萼片包裹着紫红色的果实,可祛风湿……”在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南麓一处山林中,

编者按: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每一座校园都有她的独特魅力和风采。“每日一校”带您走进校园,了解院校专业,欣赏校园美景,一睹师生风采,倾听莘莘学子新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在山林间上一堂有趣又生动的“实验课”。

“这是海州常山,鲜红的宿存萼片包裹着紫红色的果实,可祛风湿……”在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南麓一处山林中,老师踏着石板路边走边讲,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的学生拿着采集袋和标本夹正在认真观摩。将专业教育融入劳动元素,把传统文化融入学科知识,将地方特色融入医学教育,这堂“野外标本采集与制作”课既有内涵又有价值。

课堂知识和课外实践相融合

这堂课以药用植物学、生药学为基础,同学们经过观察、体验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授课老师王萌解释说:“这是一次致知于行的实践活动,仅凭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深耕实践更有助于个人对中草药的深入了解。”

据悉,除了有本校老师参与,本次活动还特邀了连云港中医药传承代表人吴舟。在与学生的讲解沟通中,吴舟老师讲述了中医药学中“天人合一”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观念,将“辨证施治”中探究事物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诊治方法贯穿到教学活动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遇到野漆树的时候,吴老师开玩笑说这种树会咬人,其实是因为漆树让人过敏。”生动有趣的采药学习激发了2020级制药工程专业周星月同学的学习热情。“枯叶子中间有果实,凸起像眼睛一样的是凤眼草,老师还让我们去闻草药。”

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

康达学院本着“大劳动教育观”的理念,倡导学科渗透劳动教育,打造劳动教育“专业+”有效场景,让学生们在专业中学会劳动,在劳动中检验专业,本次“药学野外实习”就是劳动教育“专业+”的一次实践教学。

活动中,同学们带着小镐头、铁铲、枝剪、采集袋和标本夹,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采挖草药标本,拍摄叶、花、果、茎等带有特征性的药用植物照片以备课后和老师同学们交流。

采集草药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蚊虫叮咬。采到牡荆的时候,2020级药物制剂专业学生陈爱芳同学被叮了一个疙瘩,之后将其揉碎擦拭后很快就不痒了。此次经历让她对于此种草药认知深刻,更感叹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谈及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时,康达学院药学部主任徐群为教授说道:“我们希望在技能育人中嵌入文化育人,让学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学习中医中药开创者及现代研究学者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

此前,康达学院药学部相关研究团队通过走访调研、资源考证,选取以连云港海州命名的十三种药材,制作了“海州道地药材资源图谱”,供学生及市民深入了解本地药材如何使用。此次“中药资源科考”的成果也将继续用于地方道地药材研究,为助力连云港医药资源探索与开发贡献新的力量。

近年来,近千名康达学院学生毕业后通过“绿色直通车”进入知名医药企业就业,多位企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受聘为学院产业教授并走进课堂。院企双方在创新创业、实习实践、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对接与合作,携手打造院企“互通互融”高质量合作的全新格局,共同助力地方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骆静晨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