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水稻种植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1亩水稻,一天下来累得脚酸手软,五六天耕不完一亩田。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坐上驾驶舱就像白领坐在办公室。”老农人时西福感慨道。
种了40多年地,眼前这位种田“老把式”怎么也不会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忙场景正逐渐被农机取代。时西福是江苏南京浦口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着一肚子的“水稻经”,但这位年届七十的“老把式”能够始终站在种粮的最前沿,除了多年的种粮经验,还离不开一支新农人团队的科技助力。
时西福(左)
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樊丛丛说:“从我进入农场以来,我就把他当师傅,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自己也组建了一个年轻的小团队,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小目标。”
新农人们胸怀新理念,将目光瞄准了科技型农业。在时西福承包的大田不远处,就是樊丛丛这些新农人们折腾出来的“无人农场”。打药不需人、育秧不下田,科技范儿十足的无人农场已经实现了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无人化作业,现代科技的使用让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节约水、肥、药10%至15%,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年增收超10万元。
樊丛丛介绍,“眼前的收割机已经被改良成新型无人农机,安装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实现误差小于2.5厘米的高精度作业。”
看似高大笨重的收割机,被安装上“科技的翅膀”后,能自由灵活地驰骋在田野里。科技型农民在这里大展身手,让更多农户想种田、“慧”种田。尤其让时西福大开眼界的是,年轻人用手机就能种地,打开手机软件点一点,汩汩的水流立刻从泵站奔腾而出,经过四通八达的管网流遍田间。
时西福说,“浇水这个大难题被解决了,关键还是用手机操作的,这可比之前方便太多了。这些新农人和新科技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农业一定有大好的前景。活到老学到老,种田也一样,与他们的新思想、新理念碰撞,也帮助我开阔了视野。”2007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时西福坚持引进新品种,社员们半信半疑,不愿意种新品种,他拍着胸脯向大家保证,如果歉收,少多少他来补。在时西福看来,良种配良方,良田育良农,要让粮食卖上价钱,让农民能够真正种田致富,就必须提高产量和质量。这条路,必须要有人探索和尝试。
现在,时西福最上心的事是要把一批热爱农业的新农人扶上马、送一程,只要大家愿意听取他的建议,他都会倾囊相授。很多种粮大户都在抢着试种时西福繁育的良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金秋时节,遍地金黄,两块大田相距不远,都将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丰收的交响曲,唱出农民的好声音。新老两代人将携手奔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挑上“金扁担”,走出新“稻”路,让这片黄土地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浦口区融媒体中心 南京市汤泉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宗莉 孙亚星 田捷 张添诚 宋德生
总平台审核编辑:张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