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老把式”携手新农人 走出科技新“稻”路

发布日期:2022-11-10  来源:南京学习平台  作者:张然 李海威  浏览次数:13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以前水稻种植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1亩水稻,一天下来累得脚酸手软,五六天耕不完一亩田。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坐上驾驶舱就像白领坐在办公室。”老农人时西福感慨道。种了40多年地,眼前这位种田“老把式”怎么也不会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忙场景正逐渐被农机取代。时西福是江苏南京浦口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以前水稻种植是铁犁牛耕,一个壮劳力一天顶多能收1亩水稻,一天下来累得脚酸手软,五六天耕不完一亩田。现在开着收割机一天能收120亩,坐上驾驶舱就像白领坐在办公室。”老农人时西福感慨道。

种了40多年地,眼前这位种田“老把式”怎么也不会想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农忙场景正逐渐被农机取代。时西福是江苏南京浦口汤农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着一肚子的“水稻经”,但这位年届七十的“老把式”能够始终站在种粮的最前沿,除了多年的种粮经验,还离不开一支新农人团队的科技助力。

时西福(左)

汤泉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樊丛丛说:“从我进入农场以来,我就把他当师傅,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自己也组建了一个年轻的小团队,对于未来农业的发展,我们有自己的小目标。”

新农人们胸怀新理念,将目光瞄准了科技型农业。在时西福承包的大田不远处,就是樊丛丛这些新农人们折腾出来的“无人农场”。打药不需人、育秧不下田,科技范儿十足的无人农场已经实现了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无人化作业,现代科技的使用让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节约水、肥、药10%至15%,带动周边农户致富年增收超10万元。

樊丛丛介绍,“眼前的收割机已经被改良成新型无人农机,安装了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行进速度控制器等装置,实现误差小于2.5厘米的高精度作业。”

看似高大笨重的收割机,被安装上“科技的翅膀”后,能自由灵活地驰骋在田野里。科技型农民在这里大展身手,让更多农户想种田、“慧”种田。尤其让时西福大开眼界的是,年轻人用手机就能种地,打开手机软件点一点,汩汩的水流立刻从泵站奔腾而出,经过四通八达的管网流遍田间。

时西福说,“浇水这个大难题被解决了,关键还是用手机操作的,这可比之前方便太多了。这些新农人和新科技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农业一定有大好的前景。活到老学到老,种田也一样,与他们的新思想、新理念碰撞,也帮助我开阔了视野。”2007年合作社刚成立时,时西福坚持引进新品种,社员们半信半疑,不愿意种新品种,他拍着胸脯向大家保证,如果歉收,少多少他来补。在时西福看来,良种配良方,良田育良农,要让粮食卖上价钱,让农民能够真正种田致富,就必须提高产量和质量。这条路,必须要有人探索和尝试。

现在,时西福最上心的事是要把一批热爱农业的新农人扶上马、送一程,只要大家愿意听取他的建议,他都会倾囊相授。很多种粮大户都在抢着试种时西福繁育的良种,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金秋时节,遍地金黄,两块大田相距不远,都将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丰收的交响曲,唱出农民的好声音。新老两代人将携手奔忙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挑上“金扁担”,走出新“稻”路,让这片黄土地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土地”。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浦口区融媒体中心 南京市汤泉农场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陈宗莉 孙亚星 田捷 张添诚 宋德生

总平台审核编辑:张燕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