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稻谷黄,开镰收割忙。9月2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加信镇太和村高产高效示范田里,伴随着马达轰鸣声,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切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排出,一粒粒金黄的稻谷收入“囊中”。
“这束稻穗结有190多颗稻粒。”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将手上的稻粒数过之后,满脸兴奋地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从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带领社员致富的“引路人”,从地道的“农把式”变成科技兴农富农的“领头雁”,这位延寿“新农人”一路把汗水和智慧浇灌在希望的田野上。
2003年,一个乡村青年从省城哈尔滨回到了老家延寿。撂下行囊,他一头扎进了自家稻田。他就是在东北农业大学培训回来的姚宏亮。姚宏亮说:“当时很多人劝我在城里找份工作,可我觉得民以食为天,种地务农大有可为。”
怎么种好地、打好粮?姚宏亮坚定信心,一定要在稻田里闯出一条新路。盯着地里与稻苗争养分的杂草,姚宏亮找到了突破口。一定要找到不用农药清除杂草,还能种出绿色、有机水稻的好办法。
一天,姚宏亮发现装肥料的袋子飘到地里,被袋子压住的一小片稻田长不出杂草。他灵机一动,心里想,如果把土地都盖上生物可降解膜,稻秧穿过膜插在地上,是不是就能用物理方式除草呢?于是,姚宏亮先在自家田里做实验。当时,周边乡亲都撂下自家的活,围在姚家的稻田边,像看“外星人”种地一样,看着姚宏亮为稻田“贴膜”。有人给姚宏亮的母亲报信说:“快去看看你们家小亮吧,在地里瞎整呢!”从那时起,“姚疯子”的外号就在村里传开了。
靠覆膜技术解决了除草难题,姚宏亮还鼓励乡亲们放弃化肥,使用农家肥。“不上化肥,庄稼能长好?”乡亲们心里画着问号。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覆膜田技术成功了。姚宏亮“贴膜”种植的稻田不仅不长杂草,稻秧更壮,而且稻田节水40%以上,还增加有效积温200摄氏度至300摄氏度,凭借这项技术,让地处第二积温带的延寿县可以成功种植优质晚熟品种。
“这‘姚疯子’真干成了!”乡亲们竖起大拇指。拿到了“绿标”,申请了专利,姚宏亮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带领村民种植覆膜田,绿色、有机的延寿大米销往全国。姚宏亮说:“那一刻,收获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稻穗,心中更装满了‘职业农民’的骄傲。”
走进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一排造型各异的农机格外吸睛,这是姚宏亮十多年的心血。
“这台是合作社今年新研发的无人驾驶智能化覆膜插秧一体机,不仅提高了插秧效率,更节省人力。”姚宏亮介绍说。无人驾驶的智能插秧机用上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插秧前,社员们提前设置规划好工作路径。插秧机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在田间自主完成插秧作业。机器所过之处打孔、覆膜和水稻插秧所有环节一气呵成。田间作业时,智能化机械还可以自主完成避障、掉头和转弯动作,大大提高了插秧的精准度和效率。
现代化“铁牛”在田间驰骋,屏幕里“长出”数字农业。走进合作社监控室,大屏幕上闪动着一张张图表和一串串数据,这是田间远程监测系统实时回传的数据,全天候见证水稻生长。合作社建设了省级物联网高标准样板示范基地,完善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并完成了智慧气象监测系统的搭建。依靠智慧系统可以对水稻长势、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力、风向、降雨、二氧化碳浓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平台获取信息后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确定田间管理方案,大大提升了管理能效,实现了农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精准化。
“今年秋收工作已经启动,前期应用了新的育苗技术,用上新型农机,水稻亩产预计可比往年增加近100斤!”在合作社的例会上,姚宏亮兴奋地说。会上他还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我们自己的稻米加工厂正式投产了!”
走进刚建成的稻米加工车间,流水线上金灿灿的水稻经过十余道工序后,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绿色米、有机米、胚芽米,销往省内外。从加工车间来到小包装车间,六七位乡亲穿着统一的工作服正在熟练地灌袋、称重、封装。“家里种着地,厂里打着工,不出村屯挣了月薪,谁心里能不美呢。”乡亲们说。
“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两头两尾”正在释放产业化“红利”。同时也给合作社发展指明了方向,从稻场到卖场,延长产业链,好水稻不仅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延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姚宏亮带领社员建起了年加工能力近7万吨的稻米加工厂,建成恒温储存仓库,新鲜稻米常年供应全国市场。
“赶上了好时代,更要种好咱们的黑土地!”姚宏亮带领社员们已经着手研发新一代覆膜插秧机,合作社也正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更适合寒地黑土的水稻新品种。“努力干出新成绩,我有底气当好乡村振兴路上的‘领头雁’。”姚宏亮说。
责任编辑:张楠 王晓利
总平台审核编辑:耿月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