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生活百科 » 正文

健康问答 | 如何预防肌肉“溶解”?

发布日期:2022-09-07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 李鹏程  浏览次数:145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近日,健身不当导致入院的案例频频发生,都是因为横纹肌溶解!跳个操、健个身,肌肉咋就“溶解”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不是真的肌肉化了,它是指因为过量运动、挤压、电击、高热、药物等因素,导致横纹肌破坏,使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小分子物质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的临床综合征。症状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三大典型

近日,健身不当导致入院的案例频频发生,都是因为横纹肌溶解!跳个操、健个身,肌肉咋就“溶解”了?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并不是真的肌肉化了,它是指因为过量运动、挤压、电击、高热、药物等因素,导致横纹肌破坏,使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小分子物质等肌细胞内的成分进入血循环,引起内环境紊乱、急性肾衰竭等的临床综合征。

症状有典型的,也有不典型的

三大典型临床表现是:肌肉疼痛、肌肉无力和茶色尿。常见症状有:肌肉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发热、全身乏力;腹痛、发烧、呕吐等;尿液可呈浓茶色或酱油色。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一般为轻度,大多数人在充分休息、补水之后,症状可缓解。

但是,出现这些不典型的早期症状要格外小心,它们常被误认为是运动后疲乏、中暑而被忽视。

不典型早期症状有轻微的肌肉酸痛、无力、关节酸胀,或伴有脱水、恶心呕吐、胸闷气短。如果不及时识别、采取措施,进而可出现肢体肿胀、肌肉酸痛不缓解,多发生在下肢及下背部肌肉,同时伴有茶色尿或酱油色尿等。如果伴有严重的高热、心律失常、少尿、无尿等表现,要高度重视,立即到医院就诊。

两类人群易发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易在气候较炎热潮湿的夏秋季节发病,因为大量运动后更易出汗,引发血容量不足。

两类人群易发:一是平时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弱者。二是身体不适情况下进行短时间、高强度的过量剧烈运动者。比如在高温天气下过度锻炼、跑了马拉松,或参加了高强度军训的人更易发。

局部的超强度、过度运动才会容易导致横纹肌溶解。如果中间有间歇,或替换其他运动,总量即使很大,一般也不大会出问题。要在运动中避免出现横纹肌溶解,记住,难受时不要继续拼!另外,提高肌肉适应性训练也可以减少发病概率,平时做过大强度运动的肌肉,会变得强壮。

预防横纹肌溶解,运动注意以下四点:

1.不要搞“突击”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陡然加大运动量。

2.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应立即停止运动,可通过运动型饮料来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3.避免高温下高强度运动,有的人觉得自身不怕热就穿着防晒衣顶着烈日运动,这并不科学。

4.身体发出抗议信号别大意,如果出现肌肉疼痛、肌肉无力、酱油色尿液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预防出现急性肾损害。

建议运动前判断运动是否适量。适量运动是指以锻炼刚停下来时1分钟的脉搏数为基准,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一般来说最高脉搏数乘以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应取下限。最高脉搏数乘以85%为理想脉搏数的上限,若达到或超上限应减少运动量。

责任编辑:杨青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