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人物事迹 » 正文

农艺师徐洁芬:躬耕田野,在稻种选育路上书写青春

发布日期:2022-08-11  来源:常州日报  作者:许梦涵 唐秋冰 毛人杰 胡平  浏览次数:193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头顶烈日,脚穿雨靴,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在育种田里采集稻片,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水稻PCR取样盒……这是7月19日记者见到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时的场景。“80后”徐洁芬一边利索地剪稻叶采集稻片,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一个取样盒中可以放96个稻片,代表96株水稻,这里有20个取样盒,共采集了近2000份水稻样品;这只是育种二室采集的水稻样,武

头顶烈日,脚穿雨靴,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在育种田里采集稻片,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水稻PCR取样盒……这是7月19日记者见到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徐洁芬时的场景。

“80后”徐洁芬一边利索地剪稻叶采集稻片,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一个取样盒中可以放96个稻片,代表96株水稻,这里有20个取样盒,共采集了近2000份水稻样品;这只是育种二室采集的水稻样,武进水稻所共有三个育种科室,标记检测全部样品的DNA分子,看是否含有需要的抗病基因。

在育种路上做了14年的徐洁芬,通过稻种选育防治稻瘟病、条纹叶枯病等水稻“癌症”,降低农民种植风险、更好保障食品安全。

每年在2万多份育种材料中挑选优等品

每年,徐洁芬要参与2万多份育种材料的整理、筛选,选中的材料要经过播种、育秧、移栽、田间观测记载、配组杂交、选种收获等环节,全程跟踪的工作量不言而喻。“筛选1万多份材料,才有可能育出数个新品系,然后经历8代左右的选育才能稳定1个新品种。”徐洁芬说,看似在稻田里反复做着同一动作,其实每份材料的株叶形态、穗粒结构等情况各不相同,要从这千差万别中挑选出优等品。

14年前,刚入职的徐洁芬颇有点不适应。她的硕士研究专业方向是作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技术,原本是实验室工作居多,水稻只是研究对象。没想到,到了水稻所竟是在田里实打实地干活。尤其是做秧田、选种子时,手掌心和手指都被磨出了水泡,最后又变成了一个个老茧。

宝剑锋从磨砺出。徐洁芬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和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参与育成水稻新品种10多个,至今累计推广应用达3000余万亩。成果颇丰的徐洁芬却谦虚地说:“主要是师傅带得好,有钮中一等前辈们的榜样在先,我们新生代没理由不跟上。”

把经验凝结成论文

扬州麦子武进稻,水稻品种看武进。

为了让水稻育种更精准,徐洁芬对传统经验型育种方法进行大胆革新,完善了武进水稻所分子实验室建设。整个水稻生长季是最忙季,实验时间不够,她就利用午休时间或下班后加班做实验。几年的坚守,既有效提高了水稻对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还缩短了育种年限。

善于总结的徐洁芬,把自己积累的经验与技能撰写成了数十篇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至今,徐洁芬先后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苏省农业丰收一等奖、江苏省农技推广三等奖、江苏省农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

农技推广惠及更多农户

倾心农技推广,惠农服务永远在路上。

作为驻村专家和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基地主任,徐洁芬是农户们熟悉的“水稻姐姐”。她对接过前黄、礼嘉、雪堰等乡镇,从水稻品种选择到配套栽培技术运用,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答疑解惑,还手把手地教农民应用“农技耘”软件,与规模种植户共同探索优质米产业化开发途径,积极为地方公共优质米品牌代言发声,力所能及地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只有用实际行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才能让种稻农户信任你,从而提高种田科技含量和种粮收益。”徐洁芬说。

去年,武进水稻所有1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刷新了2021年“1年10审”的纪录。徐洁芬欣喜地说:“我们所近两年通过审定的品种数占江苏全省总量近1/5,这是与中科院、中国水稻所、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联合技术攻关的结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更好地融合,加快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选育更适合生产、更受大众欢迎的水稻品种,为粮食安全提供种源保障。”

来源:常州日报社 常州市总工会

责任编辑:吴同品 王迪

总平台审核编辑:傅炜君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