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湖北武汉通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豪迈登上国际舞台,11月初,《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大会)将在武汉举办,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届时,《湿地公约》各缔约方将在武汉探讨湿地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公约》全称是《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又称《拉姆萨尔公约》,缔结于1971年,是全球第一个政府间多边环境公约,现有172个缔约方,秘书处设在瑞士。《湿地公约》旨在通过构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网络,采取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行动及国际合作,推动各缔约方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于1992年加入,2005年入选常委会成员国。
根据湿地法的界定,“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人工的、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水域和滩涂除外。湿地乃淡水之源、生命之基,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蓄洪防洪抗旱、调节气候、固碳等重要生态功能,和森林、海洋并称地球三大生态系统。
最开始,《湿地公约》主要关注迁徙水鸟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欧洲有许多湿地被开垦,丧失了许多水禽栖息地,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对其进行保护。但他们也意识到,水禽的迁徙路线跨越很多国家和地区,这一行动必须全球各国携手。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这一公约。经过50多年的发展,《湿地公约》缔约方不断增多,其内涵也已延伸到注重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发挥。
目前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路线,其中有3条经过中国。其中东亚至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经过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是最繁忙的一条迁飞路线,由于鸟类迁徙路径很宽,所以武汉及湖北都是这条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加油站”和中转站。
经中国政府批准,并经《湿地公约》第59次常委会审议通过,COP14大会定于2022年11月5日至13日举办,在湖北武汉设线上线下主会场,在公约秘书处所在地瑞士日内瓦设线上线下分会场。中国作为COP14主席国将全面领导公约事务。
COP14大会将围绕“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审议公约发展战略性议题,发布《武汉宣言》、公约战略框架等大会成果,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政府将发挥COP14大会主席国作用,携手各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