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三农”工作重心由脱贫攻坚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对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无疑有助于更深刻理解和更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性转移的必然和规律。
一、从理论历史维度再认识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
从理论维度看,新时代脱贫攻坚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理论命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的实现路径和价值追求;是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维度看,脱贫攻坚及其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政治制度优势的最生动体现。脱贫攻坚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重要底气。
二、以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理解乡村振兴的时代特征
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引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的事实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道路。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深刻地把握了时代发展趋势和农村发展规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长期主政地方的实践积淀和对中国“三农”工作的深邃思考,反复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从理论构建和方法创新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将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发展理论,同时为全球发展理论作出贡献。
推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推进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时代赓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助于在新发展阶段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特殊作用。从大历史观看,乡村振兴不是孤立存在。从国内外实践看,中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投入需要有重点,发展需要实现质的升级,需要打一场持久战,要有历史耐心。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大战略部署,强调中国乡村振兴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必将为农村居民智力体力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路径的有益探索。
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转移的理论实践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属于迈向共同富裕的两大关键步骤,是补齐发展短板底线思维的实践要求。
从实践逻辑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统一发展进程的持续,既要继承,更要创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要从历史延续的视角看待“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其工作体系、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和工作主体都有继承性,需要根据新的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
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理论构建和历史担当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国家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然而,时代背景决定了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加强顶层设计、抓好基层落实,是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完善的顶层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支撑。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乡村振兴理论研究的前提基础和主要内容。加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就是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等层面出发,深入研究阐释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形成渊源、实践基础、理论内涵、精神实质、时代价值、世界意义;分析论证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和贡献,及其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实践指导。
构建乡村振兴理论体系是中央及有关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工作的共识。理论上的清醒是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基础,乡村振兴理论体系的构建将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
打好乡村振兴持久战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历史担当。这体现在三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乡村振兴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基础的实践。
【原文刊载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原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基于理论视野和大历史观的认识与思考》,作者单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
姜晓磊/摘编
责任编辑:姜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