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博览 » 科技博览 » 正文

科技名词 | 微内核操作系统 microkernel operating system

发布日期:2022-07-05  来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浏览次数:204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微内核操作系统microkernel operating system定义:把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放在一个微内核中实现,其他功能尽量放在核心态以外的用户态实现。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_计算机体系结构_处理系统。相关名词:宏内核 核心态 用户态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延伸阅读】微内核操作系统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能有效地支持多处理机运行,故非常适用于分

微内核操作系统

microkernel operating system

定义:把操作系统的最基本的功能放在一个微内核中实现,其他功能尽量放在核心态以外的用户态实现。

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_计算机体系结构_处理系统。

相关名词:宏内核 核心态 用户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延伸阅读】

微内核操作系统结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于它能有效地支持多处理机运行,故非常适用于分布式系统环境。当前比较流行的、能支持多处理机运行的操作系统,几乎都采用了微内核结构。

“内核”指的是一个处在硬件与各类软件之间,为软件提供文件控制、多任务控制等功能的系统软件,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直接对硬件操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内核通常用硬件抽象的方法来完成这些操作。硬件抽象隐藏了复杂性,为应用软件和硬件提供了一套简洁、统一的接口,使程序设计更为简单。

目前内核的主要分类有四种:宏内核(单内核)、微内核、混合内核和外内核。在微内核中,内核只提供核心的功能,比如任务调度、内存管理等,其他功能模块被移出内核,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这样即使某一个模块出现问题,只要重启这个模块的进程即可,不会影响到其他模块,稳定性大大增加。而且由于模块独立的性质,可以做到模块的按需加载。但是模块间的相互调用需要通过进程间通信,通信效率相对较低。

微内核操作系统一般有四个特点:具有足够小的内核;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微内核操作系统有如下优点:提高了可扩展性,不仅可以在操作系统中增加新的功能,还可修改原有功能,以及删除已过时的功能,以形成一个更加精干有效的操作系统;增强了可靠性,即当某个服务器出现错误时,不会影响内核,也不会影响其他服务器;增强了可移植性;提供了对分布式系统的支持。

在微内核操作系统中,由于采用了非常小的内核,以及客户/服务器模式和消息传递机制,微内核操作系统也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与早期的操作系统相比,微内核操作系统的运行效率有所降低。

(延伸阅读作者: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杨鑫)

责任编辑:张鹏辉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