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极大陆创下18.3摄氏度的温度纪录;俄罗斯小镇维尔霍扬斯克38摄氏度的气温成为新的北极温度纪录。全球温度上升加速了世界各地极端天气的发生,致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在极端天气日趋频发的当下,人类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自己的家园呢?
中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的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的频率高,所造成的损失占到了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更大,造成的影响更重,已经成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
在中国,气象事业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网,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前量、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早”是前提,“快”是关键,“准”是根本。
中国的气候类型多样,常见的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和大雾等造成的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文、地质、海洋、森林草原灾害等,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我们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4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其中的红色Ⅰ级为最高等级。预警信息实行属地化发布,内容一般包括灾害类型、级别、影响时间和区域,以及防御措施等。
由于中国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气候的复杂多样预示着影响各地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和预警标准也会不尽相同。例如,北方的寒潮、西部的沙尘、中部的干热风、东南沿海的台风等。同样是24小时50毫米的降水,降落在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干旱地区,可能引发的灾害风险也会有很大不同。所以,一些地区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地方标准,在灾害种类、等级、防御指引等方面都更针对本地气候特点和社会需要。因此,平时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天气状况和可能的灾害风险,还能学到更多的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当收到预警时,建议根据不同灾种和影响合理安排有效应对。
中国气象预警经验已经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肯定和推广,随着科技的发展,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气象业务中不断应用,气象防灾减灾的效益和作用必将不断提升,让我们用科学预警之手来守护人类家园。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张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