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保障,更离不开全民海洋意识软实力的支撑。只有全面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社会共识、舆论环境、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向海发展的内在动力,营造全社会知海、爱海、护海、建海的良好氛围。
全民海洋意识较弱
我国是海洋大国,古代就有“舟楫为舆马,巨海化夷庚”和“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海洋意识。
海洋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然我们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受数千年农耕文明传统影响,海洋元素占比还不够大,全民海洋意识还处于比较浅层的状态,尚未成为国民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与西方以海洋文明为底蕴的国家相比,我国国民海洋意识还有差距。
有研究显示,我国各省(区、市)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平均得分,2016年为60.02分、2017年为63.71分(区间值0至100分),可见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得分仍然偏低,我国海洋意识发展指数总体上仍呈现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的趋势,西部地区民众对海洋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
上海海洋大学与全国许多涉海教育机构一样,在海洋意识教育中不断努力。近年来精心设计、面向在校生及全国高校开设思政课程“中国系列”之“大国海洋”4门系列课程,每年举办“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牵头成立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海洋科学研究院,连续举办长三角海洋青年夏令营和海洋科创科普月系列主题活动,举办临港地区中小学生海洋科普夏令营,在校内主轴大道上树立张謇“渔权即海权”纪念石,利用退役的“中国渔政206”在校内打造退役渔政执法船转身海洋意识文博育人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鲸馆)、水生生物科技馆的作用,累计接待参观10万人次。学校附属大团高级中学坚持海洋特色办校,以蓝色文明和海洋精神为育人底色,成为“全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海洋意识教育虽取得较好的育人成效,但覆盖面与影响力需要持续提升。
就全国整体而言,海洋意识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还没有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还存在整体设计不足、内容单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广度深度力度效度不够、公众参与渠道不够畅通等问题。
增强全民海洋意识须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全面协同上下功夫。海洋意识涵盖面很广,涉及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提高站位、加强协同。要加快组织实施高层面的海洋宣教工程,设立国家专项教育金,要协同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协同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涉海文博设施等,尤其要以全国范围内系统布局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和海洋特色中小学校为重点,推动有关部门和相关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形成全社会亲海、爱海、强海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坚定海洋文化自信上下功夫。要深入挖掘、大力建设、大力弘扬海洋文化,传承中国海洋文明,持续发扬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发挥海洋文明、海洋文化中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博采众长、厚积薄发的创新力。要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倡导并坚持正确的海洋观和安全观,提高海洋文化传播能力。
三是在重点领域上下功夫。建立海洋意识教育的大中小一体化机制,培育青少年亲近海洋,形成关心海洋、热爱海洋的情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核心问题,涉海高校作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除做好海洋教学与科学、人才培养外,更应精心编写海洋素养教育相关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向社会开放开设相关课程,将海洋意识教育列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要依托高校相关的实验室、博物馆等加强海洋教育。大力强化内陆地区的海洋意识教育和文化建设。要发挥海洋工作者在加强海洋意识教育、增强公众海洋意识、弘扬海洋文化、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中的中坚作用。
四是在优化内容设计上下功夫。要持续推进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体系,有针对性地整合海洋国情以及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灾害、海洋政策、海洋权益、海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要求,结合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航海学等多学科,精心设计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教育内容。要指导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形成“通用+特色”的育人范式。要精心创作海洋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发挥海洋特色民俗文化等文化育人作用。要创新发展海洋新闻宣传,推动海洋新闻媒体融合发展,通过进一步加强网络海洋频道、电视海洋频道、广播海洋栏目等专门平台建设来加强海洋新闻传播,构建多种形式和载体的海洋大众传播产品。
五是在丰富海洋实践上下功夫。全民海洋意识的培育与提升,从根本上依赖于民众能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参与海洋实践。要采取更多元化的手段,让民众亲身参与和体验。要充分利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海军成立纪念日以及各地海洋、渔业民俗活动等进行教育传播。要充分发挥全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基地、涉海高校海洋社团夏令营、海洋科普基地、海洋博物馆等的育人作用。
六是在创新激励机制上下功夫。要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各级政府与涉海机制在海洋意识教育上的责任,表彰海洋意识教育先进单位和个人,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海洋文化建设。(作者系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海洋战略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责任编辑:李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