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内蒙古兴安盟:精耕乡村 聚力振兴

发布日期:2021-08-31  来源:内蒙古学习平台  作者:武跟兄  浏览次数:172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核心提示:八月的内蒙古兴安盟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已然写满丰收的故事……2021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从阿尔山林区到科尔沁草原,从绰尔河两岸到归流河之畔,兴安盟各地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

八月的内蒙古兴安盟叠翠流金,村落静美人和谐,产业兴旺奏欢歌。放眼望去,一条条乡村道路向四方延展,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已然写满丰收的故事……

2021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从阿尔山林区到科尔沁草原,从绰尔河两岸到归流河之畔,兴安盟各地干部群众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指引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农民富:巩固战果好势头

养一头牛、绣一朵萨日朗花、种一亩水稻……农民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背后是支撑他们走向富裕的特色“大产业”。

这几年,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新力村脱贫户胡忠义的日子逐渐“牛”了起来,一改早年间穷得叮当响,在村里走路都不敢抬头的窘境。

突泉县宝石镇宝合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牛村。(摄影:张禹)

2017年以来,胡忠义老两口用扶贫奖补资金和“牧业再造突泉”贷款先后购买了4头安格斯基础母牛,这几年陆续卖了7头小牛犊,增收了7万多元,如今,他家牛存栏达到了10头。“现在咱过的就是‘牛’日子。”胡忠义美滋滋地说。

“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兴安盟委书记张晓兵的话掷地有声。

在内蒙古兴安盟,牵着“牛鼻子”过上“牛”日子的不只胡忠义一家。目前,兴安盟共有3.4万户农民养殖肉牛,人均年增收2万元。全盟肉牛、奶牛养殖总规模超过100万头,通过构建肉牛、奶牛全产业链条,实现产值355.7亿元。

站在新的起点上,兴安盟建立并完善防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大力推动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努力在新起点上续写新的奇迹。

2021年,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依托“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发展模式,让农民种田有帮手,销售不愁价,家门口能务工。

日前,阿力得尔苏木复兴村脱贫户王志海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2020年,王志海跟着合作社种植了70亩甜菜,纯收入9万余元。2021年,王志海的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亩。面对即将丰收的甜菜地,王志海站在地头乐开了花。

产业兴,农民富,一张张笑脸将乡村振兴画卷点缀得更加丰饶美丽。

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农户种植甜菜。(摄影:苏雅拉其其格)

农业兴:农旅融合劲风吹

立秋过后,在灿烂的阳光下,站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敖包山顶俯视山下稻田公园的稻海,“建党100周年”“兴安盟大米”两幅巨大的3D彩稻景观画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远处,游客们正在拍照留影。

有了美丽风景这一必要条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风生水起。近年来,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助推“兴安盟大米”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水稻景观、稻田养殖、认养农业等农旅融合新业态,实现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推进了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

“花乡小镇”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摄影:王永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兴安盟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增收致富根本之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坚决贯彻主体功能区定位,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以米产业“双百双千”、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为引领,加快推进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和农牧业现代化,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型,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在兴安盟科右前旗俄体镇齐心村,树上已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丰收的希望从这里起步。齐心村林果产业带头人、指导员顾旺正忙着给脱贫户传授种植技能。近年来,科右前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做足“以绿带富”文章,迈上“农业+旅游”增收致富的道路,“赏花节”“采摘节”贯穿果子生长季,“全粉宴”“全鱼宴”“榆皮饸饹”等美食成为节庆时期最好“伴侣”,实现了林果由单一采摘向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的转型,林果产业“金字招牌”越发闪亮。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兴安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从生态旅游到林果产业,如今,兴安盟每个旗县市都培育出了自己的“拳头”产业。

农村美:乡风文明增气质

乡村的“茅厕”,两块砖一个坑,又臭又脏,如厕难成为农牧民日常生活中的“难言之隐”。

“厕所革命”作为内蒙古兴安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各地充分发挥农牧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牧户改变庭院养殖方式,因地制宜改善农村厕所,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贺常福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良种场村,庭院因厕所改造变得干净整洁。走进贺常福家,一座地面平整、外观整洁、通风透气的无公害卫生厕所坐落在庭院一角。“改厕以前,夏天上厕所不是带把蒲扇赶蚊子,就是点盘蚊香,十分不方便。如今,没有蚊蝇了不说,还定期有吸粪车来清理。”贺常福说。

良种场村是巴日嘎斯台乡首批实施“厕所革命”的试点村,因为房屋质量、群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等因素,推进“厕所革命”不可能全部采用水冲式厕所。巴日嘎斯台乡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改厕模式。引导老旧房屋且不适合安装水冲式厕所的农民,改建无公害旱厕;引导新建房屋的农民,改建水冲式厕所。通过改造提升、改建达标、配套新建等多种方式,稳步推进全乡农村户厕改造。

据悉,巴日嘎斯台乡农村户厕改造从2019年的70余户增长至目前的1600余户,实现了15个行政村卫生公厕全覆盖。

巴日嘎斯台乡是兴安盟开展“厕所革命”的生动注脚,从厕所这一民生实事入手,兴安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仅让农民生活更健康,也让村庄美了“颜值”,提升了“气质”。

青山绿水中,屋舍田野间,美丽乡村的魅力不断迸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建设过程中,兴安盟实施绿色产业提质、美丽乡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乡风文明提升、善治乡村推进等工程,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加快“改善人居”向“生态宜居”转变,加快“移风易俗”向“文化振兴”转变,加快“扶贫尖兵”向“人才振兴”转变,加快“夯实基础”向“组织振兴”转变,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全面振兴。

如今的兴安大地,沐浴着时代新风,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正从脚下起步。(记者武跟兄)

来源:兴安日报

作者单位:兴安日报社

责任编辑:李东佳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最新资讯
友情链接 >> 更多